过度“自恋”可能是一种病
2018-11-21许红
许红
前段时间,47岁的孙女士来到我的门诊,她是因为严重情绪低落、失眠、掉头发就诊的。
初见孙女士,她精神萎靡不振,哈欠连连,插着腰才勉强走进诊室。可一进诊室,她不是先坐下诉说病情,而是对着洗手台上的那面镜子左照又照,瞬间精神焕发。在就诊过程中,孙女士还反复告诉我,她自己是多么美貌,多么有才华,在单位多么出众。她甚至还向我透露,自己很想与一位比她年轻的同事发生婚外恋,因为那个人也深深爱着她。孙女士坚信:“我向他表白过,虽然他告诉我和老婆感情很好,但是我知道他肯定是爱我的,他对老婆不过是责任没有真爱。我这么美貌、才华横溢,他怎么会不爱我,只有我们的爱才是最真挚的……”我望着孙女士那布满皱纹、风韵不再的脸庞,看着她困扰于自己的幻想中,全然不管客观现实,不免为她心疼。
果然,后来孙女士的话印证了我的观点。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位男同事表达爱意时,那位男同事索性辞职,还换了手机号码。孙女士想不通到底为什么,情绪低落,夜夜失眠,大把大把掉头发,甚至想要自杀。
结合量表,我对她的诊断是严重抑郁症,并且将她归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自恋是对自我的高度关注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开玩笑说“你真自恋”,大多是一种调侃。不过据美国《大西洋》杂志的调查显示,几乎全世界都正在面临一场“自恋大流行”,这是因为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自恋”。正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利亚斯·阿布贾乌德说的那样,现代社交媒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自恋平台,而有自恋人格倾向情况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堪比肥胖症。
当然,自恋并非一个新词汇,其英文是narcissism,来源于narcissus这个词,原是希腊神话中一个神的名字,直译为“那喀索斯”,是“水仙花”的意思。传说那喀索斯是一个美少年,他在水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从此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对着水面欣赏自己的美丽容颜,最终憔悴而死。神话故事过于感性,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恋其实是一种高度自我关注的状态。自恋的人往往不依赖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来获得价值感,而是自己爱自己,肯定自己。
适度的自恋是健康的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比较含蓄的中国社会,很多人觉得应该低调、谦逊,因此也就把“自恋”归为不正确或者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其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借助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是一种与自卑刚好相反的体验。
有了适度的自恋,人才会觉得自己很好,也会把这种好投射到外面的世界,觉得他人和环境也很好。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也是自然的心理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也应该是允许适度自恋的。
过度自恋是一种人格障碍
所谓健康适度的自恋,是建立在有充分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上,既爱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能接纳别人,爱他人和关心他人。在展示自己的自恋时,比如玩自拍、各种秀的时候,做到有节制,对他人不同的评价不在意,更不会被激怒甚至破坏性地报复。而不健康的自恋则属于过度自恋,若任其长期发展,可能会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属病态型自恋。
在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把这种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描述的很清楚: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好做海阔天空的幻想,内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辉煌,荣誉和享受接踵而来;权欲倾向明显,期待他人给自己以特殊的偏爱和关心,不愿相互承担责任,很少意识到其剥夺性行为是自私的和专横的;缺乏责任心,常用自负傲慢、妄自尊大、花颜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辩解,漠视正确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欢占便宜;在面临批评和挫折时,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剧烈的愤怒、羞辱或空虚;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实上却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和称赞;为谋取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
“悲剧人”最易患上自恋型抑郁症
有人说自恋哪怕是不健康的,也无需太过紧张,更不用去接受治疗,因为自恋也不会引起什么严重的问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孙女士这样的病态自恋者,他们的注意力大部分在自己身上,沉浸在自我欣赏、自我迷恋的幻想中,无视外在客观现实的存在,因为缺乏“共情”的能力,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滋养。因此,自恋障碍者也被称为“悲剧人”。
现实生活中,自恋者一方面对功利的追逐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人生成就,另一方面,他们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在现实中遭受挫败,从而导致自恋型抑郁症。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自恋狂其实对别人的只言片语极为在乎,而且一旦被人无意说到他的痛点,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其实他们只是用这种自我迷恋、重视、夸大,来将自己死死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件密不透风自我防御的外衣,但这件外衣,一旦有外力作用就被撕得稀烂,因此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和失眠、头痛等生理症状。情绪不良一旦出现,思维就会变得狭窄,思维狭窄又加速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从而失去理智,常做出一些不合逻辑的反應。
因此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应首先调节自己的情绪,然后分析弄清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以解除不良情绪。必要时,要向专科医生求救。
找准病态与健康自恋的分界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对自己的了解是最重要的知识,这对于自恋这件事同样适用。到底是健康还是病态的自恋,就看你的自恋过不过分,同时,还要关注是否因自恋出现“婴儿化”行为,比如:渴求别人关注,而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这与婴儿时期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呵护,如果父母忽视了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行为以吸引父母注意的心态如出一辙,这就是典型的“婴儿化”行为,也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典型表现。
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心态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即“婴儿化”行为,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