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运动

2018-11-21胡军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苏区根据地红军

胡军华,杨 彩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5)

1929年,刘作抚在关于赣西情形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说,“赣西的妇女运动差不多很普遍,并且大多数是加入农协,没有单独组织的妇协,妇女运动最发达的是吉安所属延福区,吉水属的同水区,仁寿区,泰和县等处为最好”[1]。这说明东固妇女运动开展得很好,为各地妇女运动之最,而且地位重要,“女工农妇在革命斗争中之地位的重要已成无可争辩的事实”[2]。

东固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称为“第二个井冈山”, 陈毅元帅誉之为“东井冈”,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固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9月起创建,至1935年3月结束,时间跨度长达7年零7个月[3],创下了辉煌的丰功伟绩。但由于李文林的被错杀,这块曾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成为禁区,慢慢暗淡下来。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会因为人为原因就永远遭受蒙蔽。1979年,学者陈荣华在《历史教学》第12期发表《略谈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理论研究;1980年代,进展缓慢,主要有1985年傅命涛的《东固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历史作用》和1988年夏道汉的《简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两篇论文。1988年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和吉安地区党史部门召开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学术讨论会” ,引起了全国党史学界的关注。199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大增,2009年唐莲英教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开启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的春天。不过在妇女运动方面,由于资料缺乏,只有叶福林2012年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第6期发表的《简论东固及赣西南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能顶半边天。任何历史时期的大事发生都不可能没有女性的参与。但在男权观念主导下,妇女的历史及其作用或被忽略,或被一笔带过,或者隐匿于“群众”“百姓”中。李小江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被认知,女性的话语权和能力一向被忽视,女性的声音很少得到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关注。”[4]东固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资料留存极少,但从当时的文件及工作汇报上仍可以管窥一斑。

一、原因探究

(一)女性社会地位低

东固及赣西南妇女积极参加革命运动的原因在于深重的社会压迫。妇女社会地位低是中国旧社会妇女境况的共性,东固妇女也一样: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说话权,没有人身权,没有财产权,但劳动量却挺大,东固妇女家里的家务杂活、田里的农活重活不少于男子。朱昌谐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赣西南的妇女90%以上是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她的生活、工作,一切都比男人特别厉害,尤其是青年妇女更受痛苦。”[5](P81)当时的《申报月刊》也提到,永新妇女“无论风霜雨雪,她们都和男人一样到田间去辛苦耕种”,家里的活也统统是妇女的,“除耕种外,又须料理家务,烹茶、煮饭、洗衣和喂小孩。到冬季,田间的事情比较少了,她们就是纺纱、做鞋子”[6]。不过即使再辛苦,也似乎是没有价值的,她们仍然是家中和社会上最没有分量的人。妇女做好饭菜后,只能在后厨简单充饥,家境好一点的可以在撤桌后吃点男人们吃剩的残羹冷炙。妇女吃饭不能上桌,“除 50 岁以上的老婆婆外,青年女子及成年女子统统没有资格上台吃饭”[5](P82),好酒好菜是家中男子的特权,妇女不能享用。

(二)女性生命被践踏

封建制度下妇女是没有任何权利的,东固也不例外,她们的生命随时可以被践踏。即使在革命已起,胜利还未明朗时,妇女被虐待致死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据湘赣省委妇女部报告,1929年,永新县打死、逼死、毒死童养媳十五人;吉安县打死童养媳一人,莲花县莲花路口区前山乡有男子下毒药毒死老婆[7](P405)。“永新在半年时间当中,竟发现打死逼死妇女的惨案,其头颅被打开,骨头打断有五十多处,还有一个童养媳被滚水呛死,莲花吉安萍乡亦有同样惨案发生。”[7](P277)

(三)好的党组织保证

毛泽东强调根据地的存在应“有很好的党和群众基础”,这正是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模范根据地的领导力量、政治保证和阶级基础。东固地区党的领导人如赖经邦、曾炳春、高克念等,都在大城市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中赖经邦、高克念、汪安国、刘经化、汪云从等是大中专毕业生,李文林、曾炳春、鄢日新等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有理想和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分家庭出身,组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革命领导群体。他们暑假回到家乡建立党的组织时,就有明确的倡导男女平等、号召妇女解放、领导妇女运动的思想。“早在大革命时期,东固就建立了九区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禁吸鸦片,提倡男女平权等革命活动。”[8](P20)即使是在全国形势严峻,革命遭受挫折,前途未卜之时,他们依然坚持革命毫不松懈。曾山回忆:“1926年吉安就开始搞农民运动,后来国民党叛变,很多地方农民协会被解散,但是东固的农协一直没有解散。”[9]正是东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坚定的意志和信仰,使他们在经过大革命洗礼后,能够及时走上挽救革命失败的道路,并在东固根据地党、政、军等各项建设中都起到了先锋模范和领导骨干作用[10]。在这样的党组织领导下,东固妇女运动所以能为“最好”[1]。

赖经邦是东固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他致力于革命的精神感染了家人。他的妻子傅伏娇主动要求帮着干点什么。赖经邦对她说:“中国的人口中,妇女占了一半,要干革命、打土豪,妇女也要出力。我在外面领头干,你在家里也要做出好样来!”在赖经邦的指导下,傅伏娇积极参加农协和妇女会的活动,被选为农协代表,还带头剪去长发。赖经邦回家看到剪了短发的妻子,高兴地说:“嗯,像个革命妇女的样。”[11]东固共产党领导干部的高素质和其家属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东固妇女运动在苏区中脱颖而出。

二、 直接革命动力

(一)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

参加革命后的妇女翻身做了主人,她们与男子地位平等,腰杆直了,有了“话事权”[12]。黄道炫先生认为她们是“地位上升最快的群体”[13]。毛泽东谈到过寻乌的情况:男人们“不敢打他们的老婆了,即使是十分呕气的事”[14]。在东固也是一样的情况,妇女在家里开始翻身做主人,“因亦是过去女子压迫太厉害,所以她一得到这些男女平等自由的口号,所以就统统起来了”[5](P81)。妇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地位,干革命的劲头更足。

(二)均分土地,经济独立

在分兵发动群众的运动中,东固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在分田运动中顺利地按人口均分了田地,是仅次于吉水完成分田运动的区域,极大地鼓舞了边界其他县域的分田运动。“经过土地改革,东固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分到一份土地,数千年来强加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铁锁链被彻底粉碎了。为了发动和依靠群众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各种革命群众组织,例如工会、妇女会、赤卫队、少先队都建立起来了。”[15]土地权的获得,使妇女们能在家庭中作为一个“有用的人”挺直腰杆,被虐待的情况也越来越少,而且有苏维埃政府作为强有力的权益保障,容易维权。同时,参加革命后,妇女也能过问家庭的经济大权了。苏区著名妇女干部危秀英回忆:“过去,妇女只有劳动的份,没有说话的份。老公掌握经济权,一分钱都不给女的过手,买个针线都是左讨右讨。革命后,妇女砍柴、捡花生脚子等卖得的钱归自己,她们用这些钱打个银簪子、手镯、耳环或戒指,快活得很。”[16](P256)

(三)妇女也顶半边天

男人能干的工作,在以前根本不可能让妇女触碰的工作,如苏区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裁判、监牢的看守员等岗位,在男女平等政策指导下,妇女也能够参与。“男子大部分上了前线,后方工作几乎全落在妇女肩上,许多妇女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干部,不少人担任了苏区县政府的副主席、土地部长、检察部长、供销主任、夜校校长等”[16](P258)。“最近,江西省裁判部设置女指导员,江西第二劳动感化院设置女检查员,专门检查女监犯,公略县的东固区有妇女充当看守员,此外,中央司法部也还有在受训练快要毕业分配裁判工作的劳动妇女,这些仅仅是劳动妇女参加裁判工作的开端。 将来要做机关裁判工作人员的大部分是劳动妇女,而原先男的裁判工作人员,则去建立边区和参加新区前方作战工作了,因此吸收劳动妇女做裁判工作,是建立边区新区工作和扩大红军的好方法之一。所以以后裁判部要注意吸收积极的劳动妇女,给劳动妇女以很好的培养与提拔,来充实裁判机关的组织。同时要反对看不到劳动妇女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与以封建眼光去看待劳动妇女的机会主义者。”[17](P1110)东固妇女大量担任公职工作,反映了妇女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使她们受到了人们的尊重,也提高了妇女的自信心。

东固妇女一开始没有“解放人民,解放人类”那么高的觉悟,但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利益的诱惑下,在党组织的宣传鼓动下,在舆论环境的推动中,妇女接受宣传教育,解放了思想,日益成长为合格的苏区革命者。土地革命时期,赣西南苏区共发展妇女党员315人,妇女团员600多人。赣西南妇女会的主要活动有:发动妇女争取自身解放,如学文化、放脚、剪短发、废止童养媳;倡导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等;组织妇女拥军支前。有的妇女以走娘家、看亲戚为掩护深入白区,为红军、游击队侦探情报和送信。绝大多数妇女分别参加了洗衣队、茶水队、宣传队为红军服务;协助红军开展“扩红”运动,各级妇女全力以赴,挨家挨户,宣传动员[18](P460)。 “苏区里面的劳动妇女,……在扩大红军当中鼓动丈夫或子侄叔伯去当红军,热烈地慰劳红军及优待红军家属,更有部分地方的劳动妇女直接帮助红军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充实苏区里面的物质条件,踊跃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苏维埃的经济建设,热烈参加各种合作社,扩张苏区合作运动;在文化运动中,充当列小教员及各种文化宣传员。这一切,都是苏区劳动妇女在革命过程中很显著的工作。”[17](P1109)

三、东固妇女运动的突出贡献

(一)担当经济建设主力军

由于战争,东固根据地的男子大都外出参军,根据地内女多男少,妇女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吉安出城到金滩、同水、阜田,七八十里远,几乎家家女子都是织布的。由商人及富农地主供给农家纱(洋纱)”[19]。家里家外的劳动对东固妇女并非难事,重要的是她们还要承担解决红军口粮及物资的重任,任务很艰巨。东固党组织进行层层动员,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舆论氛围,开展春耕运动,奖励开荒,号召妇女犁田耙田等,形成热火朝天的大生产局面。在东固妇女的努力下,东固革命根据地没有因为男子的减少而荒田,生产反而得到了大发展。“生产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有剩余可供给别人。”[7](P283)萧克回忆说:“东固的群众非常好,我们住在东固的时候,他们送米、送菜、送柴,保证了我们三千多人的吃住用,使我们得到下山以来最好的一次休息。”[8](P24)东固妇女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热火朝天地进行农地耕种、手工业生产、牲畜蓄养,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革命的深入开展作出了贡献。

(二)支持东固平民银行的建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动派视东固红色政权为眼中钉、肉中刺,妄图从经济上扼杀东固红色政权,对东固进行经济封锁。他们设立关卡,严禁食盐、布匹、药品等生活必需物资进山,卡断山里山外的物资交流;要求地主和富农抽走对商店的资金支持,对本地商店加紧敲诈盘剥,不准外商外资进入东固,致使东固货品奇缺,价格昂贵,金融流通完全停滞。为打破敌人的封锁,重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信心,中共东固区委筹集4000 银洋,于1928年开办了“东固平民银行”,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苏区银行。资金的筹措是艰难的,为支持苏区银行的顺利开办,粉碎敌人的封锁,东固妇女纷纷把自己的银手镯、银项链、金耳环、金戒指等送往平民银行,支前模范蓝大娘一个人就送去了30块银元[8](P54)。平民银行先后在割据区域内发行一元、伍角、二百文、一百文 4 种面值的纸币,做到随到随兑且通行各县。“东固银行票币甚行畅销,几乎每天印几万都能销出”[20](P357)。因为东固平民银行的纸币过硬,靠得住、携带方便,有的商人们还将银洋兑换成纸币,以便携带。东固平民银行顺利且良性发展了起来,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起了很大的作用。“东固票币一用,吉安、南昌的纸票没有人要,在经济上给了反动派一个打击。”[20](P561)东固妇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壮大银行的实力,增强了红色银行的信用,从而奠定和充实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东固妇女的支持为稳定苏区金融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增强了群众的抗敌信心,为红色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争先恐后扩红

由于国民党大军压境,苏区政府兵力远远不够,红军数量少且武器装备差。为取得胜利,苏区政府号召“扩大百万铁红军”,要求各级政府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是苏区根据地政府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在扩红运动中,为“使群众自愿且踊跃地到红军去,绝对消灭强迫与命令主义”,家庭的另一半——妇女既是需要被动员的对象,也是动员男子参加红军的主力军。1930年11月12日,第一次“反围剿”前夕,江西省苏区主席曾山、军事部长金万邦签发了《通告军字第2号——扩大红军的具体办法》,要求“加强对妇女的宣传,使广大妇女群众热烈起来拥护革命”[21]。苏区政府要求“切实执行优待红军条例,帮助红军家属耕种收割,要使红军家属的田,比群众的先做好,以及解决一切困难问题,政府要检查执行优待家属的情形,以及传达红军胜利的消息,造成群众对红军家属的敬爱与当红军光荣的浓厚空气,来鼓励群众毫无家庭顾虑地踊跃地到红军中去,安心在红军中工作”,以此来打消妇女的种种忧虑,放心让自己家的男人去当红军。另外,建立妇女代表会议,帮助改善妇女的生活与待遇,加紧政治教育,提高妇女政治水平,发动妇女来热烈讨论扩大红军的工作,动员妇女能够鼓动男子去当红军,“吸收那些妇女中的先进分子,来宣传教育那些落后分子,使工人农民的老婆都愿意她的丈夫去当红军”[22](P550),胜利县“妇女鼓舞男人去当红军,接到乡苏报告二百多人”[23]。东固妇女采用演文明戏、开茶话会、唱山歌、呼口号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鼓动男子参军。东固妇女之间“采取竞赛的方式来兴奋全党对扩红的热情。”[8](P115)她们纷纷送郎、送子、劝叔、劝侄参加红军。纯化区培源乡妇女主任龚裕凤报名参军而未被批准,便反复动员丈夫参加红军。潭头乡妇女主任蓝清华率先说服自己的丈夫去参加红军,在她们的带动下,许多妇女纷纷劝说自己的丈夫参加红军。永丰、公略、万泰三县扩红1.5万人。永丰县由于扩红成绩巨大,被称为“飞机速度扩红的模范”,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扩大红军模范县”的荣誉称号,沙溪被评为优待红军家属模范区,中共江西省委授予永丰县妇女“模范妇女”银牌奖章[8](P216)。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期,东固区因扩红2400人而被评为中央苏区的“一等模范区”。

(四)不遗余力规劝开小差的红军

因为国民党的疯狂进攻围剿,战斗极其残酷,减员很严重,一些红军因此乘种种机会开小差逃回家中。苏区党组织要求各地人民尤其是妇女要尽力劝说家中男人归队。“在群众中营造‘开小差是可耻的事’的氛围,是帮助敌人的行动,由群众互相间的勉励,而肃清这个坏现象。”[22](P570)东固妇女首先采用各种形式苦口婆心劝说开小差的士兵归队杀敌;不听劝的,发动群众起来鄙视他,拒绝他参加一切团体组织等孤立他;还不听的,三五成群地组织耻笑队经常到开小差的家属区去耻笑他,使开小差的红军在家感到羞耻,不得已而归队。

(五)积极拥军支前

东固建立了系统的支前组织,妇女主要参与宣传队、洗衣队和慰劳队,但也“参加担架队、运输队、交通队”[18](P473)。见图1。

图1 东固支前组织系统图①

当反“围剿”战事越来越吃紧时,各级妇女组织积极配合红军、游击队投入对敌斗争。鉴于妇女的身份特殊,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妇女会经常派出妇女到白区做侦探和秘密通信联络等工作,有的经常潜入吉安水东(今河东、滨江街道)一带侦探敌情,有的到国民党军中开展士兵运动,有的以卖小菜小物为名,接近白军,宣传红军优待俘虏政策,并把油印的《告白军士兵书》散发到白军驻地。妇女们组织慰问队、洗衣队、茶水队、跳舞队、宣传队,慰劳红军,支援前线,组织侦察队、向导队配合红军,奋力杀敌。1933年冬,公略县东固区在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妇女代表大会上,被评为妇女工作模范区[18](P460)。

东固及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运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坚持男女平权,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拥军支前,无论是下地犁田、开荒种地、扩红反逃兵,还是侦察敌情、参加战斗、劝降敌军,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全球妇女峰会时说:“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今天的我们,应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争取妇女解放事业的更大进步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 参见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 第十八辑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1991年版,第259页。

猜你喜欢

苏区根据地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