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混方提梁壶”的创作
2018-11-21应林强
应林强
图1 混方提梁
紫砂方壶中的方,并不是数学几何中的矩形,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概念,并非是真正的要将一件作品做得有棱有角,有的时候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给人以“方”的感觉,但实际上却是个“圆”。在这里可以通过对图1“混方提梁壶”的解读,来简单的解释一下其中的创作过程。
从事紫砂壶制作的人都知道,紫砂壶中的方壶实际上是从圆壶转变过来的,类似于上古时期人类最初的割圆,当方器的面越多,也就越接近圆器。只要你想要去学习如何制作方壶,任何一位老师都会让你先学习如何来制作圆壶,因为圆器做好了才能清楚的知道该如何制作方器。“混方提梁壶”在制作的时候已经不再拘泥于本身的方圆,而是取紫砂壶浑朴之味,给人以似方实圆,似圆又方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感悟。利用种种线条的巧妙变化与搭配,塑造出一件符合传统理念的,又兼具古今两种形体观感的作品。
“混方提梁壶”具有扁圆的壶身,有着圆形如同玉珏一般的壶钮,有着嵌入壶口的圆形壶盖,但却同时又兼具着一个方形的提梁,与提梁相结合的壶身,以及无限趋向于矩形的直壶流,直观来看就是横看方中带圆,竖看圆中有方的混方形态。
“混方提梁壶”的壶身为一个椭圆形,由于采用了无颈设计,其壶肩至壶底部完全连续在了一起,是一种利用高曲率一体化成形方法。在传统泥片镶身筒成形的时候,这种很高的曲率实际上不能采用一般的用泥片围成身筒的方法,因为曲线过渡更大,用常规的方法镶接泥片之后就必须采用不断拍压的方式确定壶身的高度,这样一来制作工艺就过于复杂,在上壶口满片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身筒的曲线,将两者结合起来考量,利用满片的重量,让壶身的泥片自然弯曲,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制作出壶肩。然后反过来制作壶底,由于壶口满片先一步制作,会给予一定的支撑力,此时加上壶底以后,由于后期水分的蒸发、壶体自身重量等因素,壶身底部会出现一个收缩内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壶身放置一段时间,注意上下两端的干湿度变化,就会形成一个相当自然的壶身曲线变化,之后只要稍加修整,即可形成一个浑圆一体的壶身身筒了。
壶盖的制作也是如此,当壶身制作完成以后,开出壶口,由于壶盖加上壶钮的重量,壶口必然会向内收缩,在修整壶身的时候就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曲线,让壶口满片微微向上隆起,让制作完成的壶盖始终带有微微高出口沿的曲线,随后再镶接上壶钮。壶钮的形态为圆形的玉珏,可以参照玉珏沾水以后的外观,将玉珏的一部分沉入壶盖之中,这样一来既美观又更为实用。
最为关键的提梁的制作,提梁前后两个柄采用明暗相间的镶接手法,具体为外侧暗接内侧明接,内外有别,泾渭分明,由于身筒、壶盖、壶钮都由圆组成的时候,直壶流虽然能表现出阳的一面,但仍然缺少足够的“方”来进行视觉上的平衡,而采用直方提梁又显得过于僵硬,与外圆内方的整体格局不符,采用了这样一种形体的变化,这就犹如在圆的内部植入了方的骨架,让混方名副其实。
紫砂壶的制作虽然永远都是围绕着方圆来进行变化,但简单的形态也可以蕴含着超凡脱俗的工艺,简单的形态也可以孕育着种种智慧和变化。紫砂追求的是古典而不古老,这实际上与现代人追求的简约实用并不背道而驰,这些简单的元素合理的组合起来,同样能够诞生出使人惊叹的艺术创作。就如这件“混方提梁壶”,再一次涌现出种种对方圆的思考,以及对紫砂壶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