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8-11-21

新课程(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算法思维课堂

季 雁

(浙江杭州萧山第五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提问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而无效的提问,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使教师疲劳、学生无聊,课堂效果没有实效。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无效提问往往伴随课堂内容满堂呈现。教师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变成了庸俗的问答。仔细揣摩,我们发现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肤浅随意的惯性提问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会问“是吗”“对吗”“好不好”等类似的口语化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情绪高昂,往往齐声回应“是”“对”“好”。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属于单一的判断,完全没有思考的价值。这种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无聊单调,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毫无益处。

2.平铺直叙的串式提问

教师在教学《信息及信息的特征》时,提问:“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具有哪些特征?”这些问题虽然全是围绕教学内容打转,但这是单纯的串问,虽然面面俱到,表面丰满,实则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意义不大,这样做重点问散了,难点问歪了,特点问没了。

3.偏离目标的散漫提问

教师在教学《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一节课上“马不停蹄”地提问, 提出了不下40个问题,搞得学生晕头转向。如:循环结构主要有哪两种结构?For语句与Do语句的用法区别在哪里?Do语句中条件表达式是什么?第二次执行语句块时,条件表达式的值是什么?循环结束的条件是什么?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堂课下来,不知本堂课重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4.有失深浅的高难提问

有些教师提问前没有对学情进行预测评估、深入分析,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接受。当全班学生谁都回答不了的时候,教师最后只能越俎代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仅流于形式,最终是表现了老师的高明,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实现课堂提问的目的,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无益。

5.以问代罚的警告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各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多老师就会对学生突然发问,以惩戒之。学生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慌忙站起身来,可能连老师问了什么问题也不大清楚。这样的提问,的确可以暂时起到提示、警告的作用,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老师的提问产生畏惧,完全脱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这样的提问利少弊多,还不如不问。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无效的课堂提问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如何提问,怎样合理运用提问策略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呢?笔者以为,只需熟练地运用“清、添、替”三字即可。

(一)清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清除那些无助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清除以上五种无效的提问。

(二)添

要优化提问质量,势必要多问一些广泛性、生活性、启发性、层次性、类比性的问题,让教师的问能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1.面向全体:多问“全面性”的问题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1)提问应该因人而异。从问题的难度进行区分,对尖子生可适当“拔高”,对中等生可逐步“提升”,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2)提问需要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回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当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教学片段1】在《走进精彩的多媒体世界》一节课中关于多媒体特征的例举,采用了面向全体的提问。

师:例举你所熟悉的多媒体软件及其特征有哪些?请A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A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B、C、D同学纷纷发表个人观点。

【反思】采用这样的提问,所涉及的学生面广、参与度高,回答的、旁听的学生都能积极动脑。一旦课堂热起来了,学生广泛参与进来了,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全面性”。

2.激发兴趣:多问“生活性”的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之一。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多问“生活性”问题,学生就能从学习中体验生活,这样的问题更接地气,更为生动。

【教学片段2】在《解析算法的程序实现》一节课中关于加密解密的问题导入极其具有代表性。教师事先已在学生的电脑桌面上下发了“加密解密”小程序。

师:有没有同学或者你们身边的朋友存在密码被盗的情况?

生:几个学生大声回答“有”!

师:如何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呢,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它进行加密。老师事先在你们的电脑桌面上下发了“加密小程序”,请同学们打开运行一下,试着找出你输入的密码和“加密”后的密码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很快发现了问题的规律,进入了后续学习。

【反思】QQ是学生非常喜欢使用的聊天工具,跟QQ有关的密码被盗也是学生身边经常能碰到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引入,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将它作为导火索,用它来生成生动有趣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深度体验解析算法的思想,感受解决生活中烦恼问题的乐趣。

3.循循善诱:多问“启发性”的问题

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学生启而不发,课堂中老师干着急,学生却不知所措,最后演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到位,似乎总在隔靴搔痒。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可以通过敏锐的视角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4.循序渐进:多问“层次性”的问题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提问时,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地引向新的高度。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好似玩“王者荣耀”游戏一样,过了一关又一关,他们学习的劲头会越来越足,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

【教学片段3】《枚举算法的程序实现》这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被涂抹的数字”这一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程序结构。

师: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古代《孙子算经》中百钱买百鸡的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操作后,得到了下面的代码:

师:同学们能快速用已学知识做完这个程序且完全正确,但能否将程序做优化?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减少循环的执行次数?

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有了以下结果:

师:改进后的程序循环次数从101×101×101次减少到21×34×101次,但其实这个程序还可以更高效,看谁能更上一层楼?

学生根据提问,立即思考,并很快有了改进结果:

【反思】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进一步理解枚举算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并初步树立了程序优化的意识。从最初程序实现的循环次数为100×100×100次,通过改进减少到20×33×100次,最后再减少到21×34次,同时循环的条件也从3个减少到2个。在这个逐步优化程序算法的过程中,学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思维节点,感受了如何让问题的解决更高效的做法,算法的思维初步形成。

5.他山之石:多问“类比性”的问题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由此及彼的过程,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两个具有某些相似属性的问题出发,推出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是由另一个问题已实现的类似解决方法。在课堂中,若能经常问一些需要类比推理来解决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算法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三)替

替就是把老师提问替换成学生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隐性障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老师事先设置的陷阱,从错误中成长。

【教学片段4】在学习Excel公式时,学生在编辑完第一个单元格公式后,向下自动填充余下的单元格时,却出现了错误符号“#DIV/0!”。

师:我们发现“#DIV/0!”这个错误是从第二个单元格开始,填充后公式编辑栏里的公式是正确的吗?

生: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填充后的公式与题意不符。

教师引出绝对引用符号“$”的用法,学生实践解决问题。

【反思】这个“错误”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教师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自主探究Excel公式中的绝对引用,从而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透彻,对旧知识掌握更牢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设置一点“障碍”,设计一些学生不易察觉的思维瓶颈,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错误”来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寻求对策,从而在逾越障碍中积聚知识成长的力量。

三、总结

问题仅仅是一个引子,是为学生成长搭的“脚手架”,课堂提问虽然只是课堂中一个不起眼的环节,可是它却为打造高效课堂产生巨大的效益。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实现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算法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