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情画意话中秋

2018-11-21汪翔

火花 2018年11期
关键词:嫦娥李白月亮

汪翔

中秋夜,夜空明净高远,一轮明月高悬其中,寂静苍穹点缀着幽蓝色的光,万物沐浴在溶溶的光晕里。置身其中,便有了如诗如画又如梦的感觉。四周很静,秋风轻拂树叶,偶尔发出一两下沙沙声。柿子林镀上了一层银光。满坡的雏菊,正静静地吐着芳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情此景,我不由吟诵起杜甫的诗句。

每个人都有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这轮明月,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每值中秋佳节,离人游子会勾起思乡之情,文人墨客会追寻诗情画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起源有二。一说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夕月就是祭日、祭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日、祭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说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有一首《秋有月》:“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就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中国是诗的国度,情意缠绵的咏月诗蔚为大观。中秋夜月亮最圆,月色皎洁,人们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都是吟咏中秋月的名篇。

怀才不遇的李商隐在中秋夜写下《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孤寂的诗人眼里,孤居广寒宫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寄托了诗人多少感慨与情思!

古往今来的诗人中,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而又经常吟月且成就最高者,当推李白。李白笔底的月亮阅尽人间春色,见证千古风流,一个月亮在酒里,一个诗人在月中,一位飘逸的诗仙在千年的月下行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间”,写少年时代的天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浓浓的乡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月下思亲。“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离人的相思。“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写知音难觅。“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写孤寂天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人生的豪迈。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的吟月诗堪称字字珠玑,正如余光中《寻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作者期盼皎洁的中秋月孕育出更多更美的珍珠,爱乡爱民之情呼之欲出!

东坡《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堪称千古绝唱,词人将神话传说和现实融为一炉,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佳作。

1947年8月,毛泽东率两万人马转战陕北,与国民党胡宗南部的二十多万大军周旋,将国民党军弄得疲惫不堪。毛泽东写了一首中秋词《喜闻捷报》:“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诗人思乡思亲,相信正义的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作于1957年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更是脍炙人口:“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万里长空之上,月宫的嫦娥为烈士舒袖起舞。诗人怀恋早逝妻子的悲痛,潜藏着革命胜利的喜悦,悲喜交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结合到了极致!

猜你喜欢

嫦娥李白月亮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倒下的那一刻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