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11-20张宏峰
张宏峰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了农村院校,这为传统的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丰富了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初中院校来说,初中教育不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转变师生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为教学的“主角”,学生则沦为“配角”或“龙套”,教与学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尽数教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之路更顺畅。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将该理念贯彻到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教师应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自主制定目标到自主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初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教师不应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从而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成长之路能够顺利地进行。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这种观念进行转化,使之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一种习惯。因为只有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才能使他们在面对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诱惑时,始终心系自己的学习目标,坚定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可遵循21天习惯养成法则。
例如,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可从新课程标准和社会发展形势出发。现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作为初中生来说,阅读更是其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但这种阅读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基于此,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时,不妨将整本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在第一课时就召开读书动员会,让学生罗列出什么样的书适合初中生阅读、什么样的书对初中生学习成长有利、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名称,并让他们制定自己的阅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制一个阅读笔记本,可在上面记载自己的阅读书名、页码、阅读感悟等,使他们的阅读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更具质量。在阅读辅导课,教师可将阅读课创办成一个小型阅读交流会,在会上,学生可就自己阅读收获、阅读疑问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由学会到会学
1.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与学目标都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制定,在课上向学生公布的。这样按部就班的目标制定方法,虽然能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目标完成情况差强人意。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从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制定目标时,不妨邀请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来制定目标。这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服务。教师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目标制定的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他们对目标产生认同,认为这才是符合他们的目标,从而将目标当做自己的一种承诺,为实现目标尽心尽力。
2.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诚如此言,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规律,才能实现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实践证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对学生的主体尊重的一种具体体现,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我在教授古诗时,就不提倡学生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是将他们分为了几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将讨论的结果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最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其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其学习效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从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未来,相信在众多一线教师的共同探索和实践下,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九红.试论学科教学智慧的内涵表现和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2]金心红.教学智慧:过去与未来[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