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2018-11-20岳攀
摘 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这一理论同邓小平的其他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延安精神;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在1979年夏,邓小平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同年10月,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他又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在1985年,邓小平专门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问题予以强调,不仅再次指出它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1992年初邓小平突出地阐明了精神文明在建设由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會主义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社会主义不仅有自己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而且有概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文化特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我们进行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其中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因为如此,在邓小平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这就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历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也带来了残暴和腐败。资本主义创造了发达的近代文明,使人类从中世纪的黑暗和野蛮中走了出来,但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现象”,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友好的新型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成为人民群众的事业而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多次讲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四项必要保证”,即:“第一,体制改革;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第四,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表现在:(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保证我国社会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二、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赋予了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新的时代意义,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保证
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实践的产物。当时,为了战胜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及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凭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救国热情,历经千难万险,战胜了内外强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靠的是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同样需要进一步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邓小平说的好:“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势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消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邓小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的社会制度之所以得以巩固并不断发展,首要之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是否还具有时代意义?有人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用市场经济新观念取代计划经济旧观念,而延安精神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对市场经济已不再适用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固然有赖于市场观念的确立,但弘扬延安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第一,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伊始就告诫我们:“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习近平注重“不断学习弘扬延安精神”,更强调“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需要弘扬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社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主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就决定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弘扬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当时它为我们党摆脱国民党的封锁、求得生存和发展直至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如今,虽说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年代所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第三,企业要在是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弘扬增产节约的延安精神。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秋的蓬勃发展,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的基础上发扬增产节约的延安精神。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时就指出:“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既要以市场经济新观念取代计划经济旧观念,又要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使得延安精神与市场观念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较之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我们之所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是因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而弘扬延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自觉地克服市场所自发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评判标准,这就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这决不是提倡人们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必须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一切经济活动都要着眼于人民利益,服务于人民需要,而不能把金钱的价值和作用绝对化。
第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助于克服享乐主义。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發生很大的变化。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一些人也由崇尚“能挣会花”进而发展为纵欲享乐,甚至于把个人的穷奢极欲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性。因此,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物质享受的水平与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三,弘扬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发扬我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互助友爱、团结合作、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
[4]阎树群著.邓小平的理论创新,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陈答才. 关于延安精神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2015,(06):93-96.
[6]邓月婷.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岳攀(1992—),女,汉,陕西西安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