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11-20葛宁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的理论原则。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通过了解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得出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天津市
一、概念
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是促进自然-人-社会三者相互作用为核心动力,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纯熟,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走向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对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决策在跟人民的期待相契合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天津市地处九河下梢,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东临渤海,南靠我国的首都北京,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同时也是我国沿海港口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对外交通十分发达。我们要时刻按照“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方针,贯彻十八大和市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把天津建设成为绿色环保文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通过天津市政府“四清一绿”行动(即清新空气行动、清水河道行动、清洁社区行动、清洁村庄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的开展和“五控”行动(即控煤、控车、控尘、控污、控制新建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开展了两轮生态城市建设。截至今年2月,第二轮行动计划166项重点工程中的123项已完工或基本完工,占全部工程的74.1%。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镇21个、市级生态镇3个,西青区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下一阶段,天津市将大力实施清洁空气、洁净水、生态家园、环境安全四大环保行动,积极推动第二轮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剩余工程,组织编制第三轮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落实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1.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把握区域空间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在平衡稳定中谋求发展。
建设区域生态文明,要保持区域空间系统的平衡稳定。相关项目的引进以及相应产品的输出包括区域消费在内都应该适度,不能使其超负荷运转。尤其在今天社会生产力强大到足以改变地理地貌甚至是部分地质结构的情况下,要掌握这种适度原则是很困难的。它需要由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价值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共同发挥协调和控制作用。
2.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区域主体的和谐共生,在共生共荣中求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把自然、人、社会这三者看成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并加以综合考量,统一规划设计,发挥其各自的能动性。主要是要综合考量三者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需求、目标和能力的差异性,只有通过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才能揭示生态文明的主体在共生共荣中爆发出无穷创造力的秘密。
3.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区域资源的科学配置,促进区域物质变换过程沿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前进。
在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区域资源的科学配置是实现区域空间主体系统健康发展的根本手段。资源配置得好,区域物质变换过程就呈良性循环状态,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大踏步前进;如果资源配置得不好区域物质变换过程就会出现裂缝甚至发生断裂,从而造成区域生态危机甚至是生态灾难的发生。
因此,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探求全新的理论进路和实践框架,创造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主体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建设全新的区域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包景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天津[J].天津人大,2013,(08):15-17.
[2]彭继红,任书东.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J].江汉论坛,2015,(11):38-42.
作者简介
葛宁(1994—),女,天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