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行为及改进策略研究
2018-11-20陈志琴
陈志琴
摘 要:随着以“尔雅”通识课为代表之一的在线课程进入中国高校,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F大学参与“尔雅”通识课在线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开展在线课程学习时,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进而为高校改进在线课程运行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在线课程;学习行为;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1-0040-03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在线课程资源来改进课堂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由超星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课学习系统,采用慕课技术,汇聚了一批国内名校名師主讲的通识课程,为学习者提供通识课程在线学习资源环境,目前已被国内众多高校所采用,以补充和丰富校内通识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尔雅”通识课程在本科高校实际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张艳明等(2015)对赤峰学院“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该校“尔雅”课程的选课范围和种类尚不能满足该校大部分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并建议增加课程种类,加强对学习的指导,采取多种考核方式[1]。雷晓艳(2016)对周口师范学院“尔雅”通识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学生对“尔雅”通识课程了解不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条件及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加强[2]。姚远峰等(2016)调查了安阳师范学院“尔雅”通识课程学生选课、学习开展情况和学习效果,从改进排课选课、过程管理、成绩考核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3]。总体而言,以上研究涵盖了高校在开设“尔雅”通识课中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视角宽泛但不够深入,对课程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缺乏细致的了解。本研究主要以南京F大学参与“尔雅”通识课学习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为切入点,侧重了解学生面对这一新型课程学习形式,所表现的学习状态,面临的学习障碍,表达的学习需求,从而为教学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改进“尔雅”通识课程运行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二、南京F大学“尔雅”通识课实施情况
南京F大学于2016年引进11门“尔雅”通识课程,学生在开课学期内自由安排学习活动,观看课程视频,完成相关测验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模块的相应学分。以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为例,该学期有602人参加“尔雅”通识课程学习。课程开设期间,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期末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课程考试。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视频观看情况(30%)、章节测验(20%)、课程访问次数(10%)、期末考试(40%)4项组成。课程成绩记载实行百分制,60分及格可获得相应学分。根据超星公司提供的课程运行报告,南京F大学该学期11门课程的平均分为88.36分,及格率为96.26%,优秀率为43.12%,及格率和优秀率均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南京F大学开设“尔雅”通识课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状况,收集学生对这种新型课程形式的反馈意见,找出学生开展在线课程学习时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笔者在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末,对参加该学期“尔雅”通识课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参与调查者共计586人,覆盖率为97.3%,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大一学生80人,大二学生156人,大三学生350人,学生在一轮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答。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障碍、学习指导需求、学习评价等方面。
(一)学习习惯
“尔雅”通识课程平时的学习任务以观看课程视频、完成测验为主,学习任务主要由学生个人自主自觉安排。66.2%的学生表示每周能至少进行一次尔雅在线课程的学习,21.2%的学生表示没有制订系统的课程学习计划,想起来才学习一次,只有11.1%的学生表示每天抽时间学习一次,还有1.5%的学生表示平时不观看课程视频,到课程快结束前再集中时间突击学习。南京F大学正常的通识课程课堂授课时间为每周三晚,根据“尔雅”后台提供的统计数据,每周三“尔雅”通识课程访问量最高,其次为周末。
“尔雅”通识课程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一般以知识点为单位,以15分钟左右时长的微视频为呈现形式,适应碎片化学习的需要。通过课程平台的移动终端,使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成为可能。然而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学生仍然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日程来安排在线学习,尚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在线学习。
(二)学习态度
在线学习对学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有效地投入到在线学习中。在缺乏外部监督和约束的网络环境下,开展在线课程的学习,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干扰,学生的表现如何呢?39.9%的学生表示在进行在线学习时,从不做无关的事,而59.2%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做无关的事,还有极少数学生经常做无关的事。
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共处同一空间,师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课堂提问等方式直接监督教学过程。而在线学习环境下,缺乏教师的监管,受外部干扰、网络诱惑等多种因素影响,自制力差的学习者常常难以专心开展学习。因此,在线课程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习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会专门制定课程的教学周历,安排好教学进度,为学生提示课程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授课计划。而在线课程学习完全成为学生个人的任务。学生能否找到有效的学习途径?主要采取哪些学习策略呢?86.9%的学生表示能做到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或测验;68.8%的学生表示会边看视频边做笔记;31.2%的学生会背诵课程内容;30.2%的学生会进一步学习课程推荐的参考资料;亦有3.9%的学生表示没有想过采取学习策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学习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章节测验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绝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不能积极主动学习、不记或被动记课堂笔记、不能充分利于拓展资源开展深度学习等问题。
面对学习中碰到的问题,92.0%的学生首选依靠网上搜索寻求解决,63.5%的学生会与同学进行讨论,23.4%的学生寻求教师的帮助,还有2.1%的极少数学生表示对问题放任不管。
对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中国大学生来说,习惯于个体化的、被动式的学习。一方面出于对教师权威的惧怕,缺乏与教师探讨疑难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小学以竞争性学习为主,较为缺乏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4]。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在线学习,对大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场新的挑战。
(四)学习障碍
“尔雅”通识课的在线学习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全新尝试,大部分学生缺乏网络学习的经验,在网络的虚拟教学环境下,学习完全靠个人完成,学生的体验如何呢?32.1%的學生认为学习缺少有效的监督,靠个人自觉难以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31.4%的学生认为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22.5%的学生认为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14.0%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多,来不及完成。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无法像传统课堂教学下师生通过语言、眼神等形式进行直接情感交流,学习者之间也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较低的人文关怀降低了学习者的存在感,存在的疑惑又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使得学习者面临较大的学习困难。为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研究制定有力的举措,加强学习过程监管,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五)对学习指导的需求
对在线课程学习是否需要教师的专门辅导,大部分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复。40.1%的学生希望有教师提供课后辅导,答疑解惑;33.3%的学生希望有教师帮助制订学习计划,梳理重点、难点;14.5%的学生希望教师监督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度;12.1%的学生希望教师组织和参与课程内容讨论。
高校引进“尔雅”通识课程的动因主要是弥补本校因缺乏相应高水平师资而产生的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因此在课程运行中往往并未安排本校教师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否配备相应的课程学业导师,对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提供全方位指导,也是值得教学管理部门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
(六)对在线课程学习的评价
通过一个阶段的在线课程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给出了肯定的评价。90.2%的学生认为享受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学习很有收获;2.6%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佳;7.2%的学生无法给出具体评价。
从总体上来看,引进以“尔雅”为代表的网络课程,对学校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是非常有益的改革尝试。一方面,引进“名家名师”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通识选修课教师资源不足、课程类别不够丰富、教室容量有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网络来自主安排课程学习任务,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个性化学习得到体现,因而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另一方面,通过“尔雅”通识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碰撞,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思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为本校教师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优秀范例。当然,通过调查也反映出学生对“尔雅”在线通识课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高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四、改进“尔雅”通识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在线课程学习指导与服务
慕课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分离,情感交流与互动相对缺失,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线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在线课程学习效果,高校可成立在线课程学习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指导。在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信心;在中期阶段,通过见面课、合作性任务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后期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提高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5]。
(二)完善课程运行过程管理
一是加强学习过程督导。为避免学生在结课前进行集中“突击”,可以对每一节课设定一定的学习期限,超过期限则取消学习权限。同时学校的平台管理员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后台适时发出提醒信息,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课程学习要求。二是安排课程助教,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三是加强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对一些难度大、通过率低的课程,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调动本校师资力量,组成课程辅导团队,为本校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三)强化课程评价,建立更替机制
高校应将包含“尔雅”通识课程在内的慕课资源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充分吸纳学生的评价意见。将学生普遍评价不高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课程及时淘汰,引进新的课程予以替代。在引进新课程时,注重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并严格把控新引进课程的质量。
(四)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扩大课程覆盖面
在实践中考虑到教学管理的便利性,高校往往会将 “尔雅”通识课程安排在正常的教学学期内,同时对选修人数进行一定限制,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尚未有机会参加“尔雅”通识课程的学习。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校可适当放宽课程限制,除了正常学期内修学分这一形式外,还可在寒暑假期间增加假期课程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加宽裕的时间来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可以提供非学分课程学习,对选课中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选上“尔雅”课程的学生,充分开放“尔雅”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结语
在线课程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学理念转变与教学模式创新,然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让大量学习者连续投入较长的时间独自坐在电脑前专注地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确实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6]。而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把在线课程引入高校的教学,并不意味着仅仅把一门现成的课程交给学生来独自完成,还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学主管部门加强课程管理、改进学业指导服务,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明,魏艳梅.赤峰学院大学生“尔雅”通识教育选修课学习情况调查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2015,(21).
[2]雷晓艳.尔雅通识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应用现状研究——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3]姚远峰,赵红波.高校引入网络通识课的探索与实践——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4]张红丹.“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2015,(1).
[5]陈健.试论慕课时代的大学生学习指导[J].高教学刊,2017,(17).
[6]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责任编辑 李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