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2018-11-20王晓会
王晓会
摘要:有效问题既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问题。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认知。
关键词:有效问题;引领教学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思想碰撞出火花,让学生有亲身情感的体验,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组织引领学生学习、研究数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随着年龄阶段的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呈现着不同年龄的特点,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声音、影像等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在教学中就利用图片、小棒等实物做直观展示。利用故事、游戏设计学习情境。组织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一年级《钱的认识》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是商店的售货员,小学生是顾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纸币到商店买文具。首先我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手里有多少钱,在提示学生每件文具的价钱,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想买什么文具,买几件,钱够不够,要不要找钱,找回多少钱。让学生头脑形成思考。开始模拟购物了,小学生高兴极了,一个个认认真真的思考着,在购买的过程中,小顾客不但自己计算着,有的同学还会帮助小顾客一起计算。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钱,还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學习数学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则对数学的内涵魅力感兴趣。根据他们这一年龄特点,我经常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求平均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测量小组每名同学的身高,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求出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单位为米,保留两位小数。分工合理,寻找最快最佳方法。同学们分工合作,量身高的量身高、记录的记录、计算的计算、汇报的汇报。量的最快一组是把米尺固定在了墙上,同学一个一个靠在墙上量身高。另一个组在计算上找到了窍门(1+3+6+2+3+3)÷6=3厘米=0.03米,1.1米+0.03米=1.13米。通过学生有效合作,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数学思维方法目标也有效达成。
无论哪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探究数学问题,都是让他们成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到满足,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意志磨砺、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活泼、幽默充满激情的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高涨的情绪,只有在良好的高涨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我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用设问让学生选择答案。也不会用反问,给学生肯定的答案。而经常会用一些疑问性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总结。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提出: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猜一猜,三角形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关系?如何去验证?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更感兴趣,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更强。
三、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教材内容是教学的抓手,教学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但不一定一律照搬,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选取、补充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学习,使教学环节更合理、教学内容更充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8和9的认识》一课,认识单数和双数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于是我让小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8个○和9个△摆自己喜欢的图形。说一说自己怎么摆的。一名同学摆了一个人,用4个○摆成左腿,用4个○摆成右腿。于是我提问:能摆成左右一样多的数,你还学过哪些?让学生认识2、4、6、8、10……双数。问:9和8一样吗?向9一样的数还有哪些?让学生认识1、3、5、7、9……单数。这样的挑战性问题具有灵活、创新性,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独立研究问题能力提高。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将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有趣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感悟的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着米尺,尺子等工具测量教室内、外的物体长度,10分钟后回来汇报。学生不仅对米、分米、厘米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具体的物体长度能够用合适的单位,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实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研究,创设有效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贵州黔南杨昌萍。
[2]小学数学课堂中“挑战性”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江苏省沐阳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