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中的场景及影响要素分析
2018-11-20梁慧王海燕刘永涛
梁慧 王海燕 刘永涛
摘要:21世纪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阅读方式出传统的书籍杂志逐渐向多样化的数字化设备转移。研究从信息呈现与获取场景出发,还原了用户阅读场景的构建,包括需求场景、环境场景、设备场景、用户场景。从不同载体的特性出发,将载体分为纸质载体、台式显示器、移动设备。同时从不同载体和认知负荷理论入手,将影响不同载体阅读体验的要素概括为字体易读性、排版可读性、内容可读性、载体可读性、环境要素、用户要素等方面。研究成果在于结合技术的进步以及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对影响阅读体验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信息呈现 场景 数字化阅读 认知负荷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脑手机等数字化载体相继出现,人类的阅读载体在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纸质载体,到现在的人手至少一台的手机电脑,人类的阅读习惯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整段时间也被割裂成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在传统的书籍阅读中,用户可以拥有相对完整的时间,以舒适的姿态进行阅读。与图书阅读率的逐年下降相反,数字化阅读方式,多年来接触比率迅速增长,超过了图书阅读率。移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化阅读也相应地从PC桌面阅读发展为移动端地阅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获取途径: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2015年,我国使用数字化产品进行阅读的人数首次显著超过使用纸质载体阅读的人数,其中在线阅读的成年人占比首次超过半数;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的比率高达60.0%;同时电纸书、Pad阅读等都呈现增长趋势。在数字化阅读中,使用微信进行日常阅读的用户十分广泛,据统计2015年有51.9%的成年用户使用过社交软件微信来阅读文章;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十分迅速,尤其是移动、社交阅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将成为日后阅读的发展方向。
二、信息呈现及获取场景
与传统的书籍呈现信息不同,数字化设备与传统方式载体间的巨大差异,造成其信息呈现及获取场景的巨大变化,不同的用户群接触着不同呈现方式的信息。由此产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环境、不同用户、不同终端设备等问题,都将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数字化阅读中呈现的信息可以多通道结合,能用图文或设备中的传感器等形象地向用户传递消息。相关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它能促进用户更有效编码,能提供更快速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方式。然而事实表明,许多设计师往往仅凭借设计直觉和喜好呈现信息,其中一些设计并不符合认知规律,甚至会妨碍或干扰到用户的正常使用。因此,有必要就信息呈现方式及信息获取场景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深层动因。本节从场景出发,合理考虑多方因素,通过归纳将数字化信息呈现及获取的场景分为四类:即需求场景、环境场景、设备场景、用户场景。
(一)需求场景
用户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了用户的痛点,即产品的需求来源。需求场景不仅决定了产品的逻辑结构、框架,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产品的布局、风格及元素等。需求场景是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应该确定的战略目标,也是设计开发阶段需要解决的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
(二)环境场景
环境场景包括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时间状态、空间状态,以及用户本身的肢体动态。环境场景的因素包括环境光的强弱、外界声音的大小、使用网络的状态好壞、用户操作手势、用户操作肢体状态(走、跑、坐、躺等)、使用时间(季节冷暖、忙闲等)。需求场景和环境场景密切相关,但二者描述的侧重点不同,环境场景侧重用户周围的客观环境,需求侧重用户与环境的交互行为。
(三)设备场景
设备场景包括数字化信息的运行系统、运行的应用、应用运行的状态等。设备场景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尤其明显。例如电纸书Kindle的显示技术是基于设备的反射光线,而电脑、手机等显示技术是基于电7--,~幕的发射光线从而将内容显现出来,在页面的不断刷新中,会产生肉眼难以察觉的闪烁,也是导致视觉疲劳的主要原因2--。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设备被创造出来,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现在的智能手机都能够满足多应用的同时运行,在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的各阅读类APP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消息提醒和通知提示,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用户场景
数字化设备的普及使其用户及其对产品的诉求都越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都是影响用户进行产品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不同载体的影响阅读体验要素
阅读时,大脑会产生认知地图或认知模型,并组合获得的关联信息,从而可以对有效的信息进行实时提取。获得的相关信息会暂时存储于大脑皮层,待获取后续信息,便可进一步对其进行提取、整合以及更新。然而长期的短暂记忆会造成大脑认知负荷的过载,从而产生挫败感嘲。认知负荷是指特定工作作用于用户的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即完成特定任务时所需的认知资源的总量,而大脑在特定时间段内处理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多元信息的输入可能会对记忆系统造成负荷超载,进而降低效率。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材料的呈现方式、复杂性和用户的先验知识,从而产生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生成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工作记忆中同时加工的、需要整合的元素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指由材料呈现及用户活动对工作记忆所产生的负荷;生成认知负荷是用户对于图形获得和规则自动化的负荷,对用户的认知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不同载体的特性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出发,本节将载体分为纸质载体、台式显示器、移动设备三类信息载体,其所呈现的信息,微观上包括了文字、图形、颜色等;宏观上是其所构成的整体内容和整体排版。由于载体之间存在着尺寸大小、显示方式等差异,不仅影响用户阅读体验,同时也影响用户本身的阅读行为,本文将影响阅读体验的要素分为六类:字体易读性、内容易读性、排版可读性、载体可读性、用户要素、环境要素。根据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要素,将影响阅读体验的六要素分成两类:内在认知负荷的一项阅读体验的要素是用户要素;外在认知负荷的影响阅读体验的要素有:字体易读性、内容易读性、排版可读性、载体可读性环境要素。
(一)内在认知负荷影响阅读体验的要素
用户要素,包括用户的认知水平、阅读方式、阅读心理、阅读需要等个性化要素。对用户群体进行合理分类,并针对其群体特点做出差异化的产品与营销,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赢得市场。
(二)外在认知负荷影响阅读体验的要素
字体易读性,是指在相应载体上,单个文字的易辨识性,就是肉眼对于单个文字的辨识度。它包括字体本身的辨识度、字体大小、字间距等。应协调文字形态、长宽比例、笔画粗细疏密以及各文字形体之间的关系等,以达到清晰易读的程度。
内容易读性,是指文章的文字内容是否容易被读者理解,插图是否有利于提高读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内容易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生字生词的数量、文字的组织形式、内容的专业性、插图的有效性等因素。文本结构也是内容的一种基本属性,不同的文本结构也是影响可读性的重要因素。
排版可读性,包括文字排版、插图排版、色彩美观性、整体协调性。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图片以及色彩都可以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根据不同的版面需求采用相应的字体、图片和色彩,与总版面相协调。
载体可读性,纸质载体的可读性包括所采用的纸张的重量、厚度、材质、反光性、色彩呈现、手感、印刷质量等因素,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台式显示器和移动设备的载体可读性包括显示器的大小、分辨率、材料、色彩显示、亮度等。对于纸质载体来说,纸张过白,过度刺激视觉神经,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特定的黄色纸可以对光波具有选择吸收的作用,为轻松识别及减轻眼睛疲劳提供基础。台式显示器和移动设备,不同显示设备之间在分辨率、色彩显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不同的阅读体验。
环境要素,主要包括阅读时所处的光环境、声环境、天气环境(温度、湿度等)、使用时间、用户肢体状态等。光环境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照。在不同的亮度环境下,人眼对于亮度感觉是不同的。好的使用环境会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进而影响用户的身心健康。
四、对数字化产品的设计启示
在数字化产品的前期调研、产品定位、设计以及开发过程中,首先通过信息呈现及获取的需求场景发现用户需要、确定明确的用户需求;其次从环境场景和设备场景确定适用的软硬件平台;最后再通过对用户场景的分析,确定主次要目标用户。在确定了用户需求、软硬件平台以及用户目标之后,设计团队需进一步确定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保证产品具备1-3个主打功能。结合用户要素和已经确定的产品特性,确定产品框架以及交互流程。为保证良好的体验,从字体易读性、内容易读性、排版可读性等方面进行视觉风格以及细节表现的设计。当然好的产品设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产品架构,优化任务流程,在产品上线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迭代和更新。
结论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阅读资源形式的多元化,还改变了阅读载体的状态、用户的阅读习惯,甚至对阅读行为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袁曦临对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同一内容的阅读材料,数字阅读相比纸质阅读更倾向于跳读和略读;在理解认知方面,两组简单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表现得并无差异,但数字阅读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效果略差;在长期记忆方面,纸质阅读的表现优于数字阅读,内化阅读材料的能力也更强。传统纸质读物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被数字化设备下的使用方式所改变,但是必须看到,网络环境下成长的新生代已经习惯在移动设备上,获取新闻、小說、文章等数字化信息,并逐渐形成了适合于浏览、扫视、略读和跳读的新型阅读方式。相应的,人类的大脑在神经元联结方式上可能也发生着同步的改变,从而改写了人类阅读时的脑部结构,由此产生出的跳跃性思维与协同思维方式,也许正是大脑演进的方向。在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上,设计团队也应针对这些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出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数字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