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课堂教学的落实路径
2018-11-20杨帆
杨帆
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语用”教学思想呢?现以李涛老师在全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宋词《蝶念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为例,谈谈其具体的操作方法。
《蝶念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柳永的名作,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读本。全诗内容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李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在诗歌内容理解上耗费较多的时间,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比较显豁,显然写的是飘荡在外的游子思念心上人的愁苦。那么全诗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和主旨的?李老师没有直接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而是高明地通过改写引导学生思考全诗“怎么写”的妙处。
一、内容改写,思考文本用语的精妙
李老师先试着询问学生:这首词是柳永的名词,脍炙人口,大家能不能看出它好在哪里?学生一时不知道从哪里回答。老师这时启发学生:我把这首词改写成了一首诗,大家对比一下,看看两者之间的差距。老师改写的诗歌为:
无限相思倚危楼,登高望远更添愁。
图醉不得还无味,消瘦憔悴亦不休。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逐渐看出,改写后的诗歌就是直接倾诉了思念的愁苦,而原词显然并非这样,于是老师追问学生:原词是怎样抒情的?学生慢慢悟出:原词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含蓄地渲染了思念的愁苦。老师趁势继续追问:有哪些意象?为什么用这些意象?于是师生一起探讨词中意象的内涵以及使用的原因。李老师这样教学,就把“言语形式下的内容分析和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起来,而不是把“理解全诗的情感内容具体是什么”作为重点。
比如,“倚危楼”就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和“倚栏杆”一起被赋予了思人、思乡、思国等众多愁苦意蕴。如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都写女子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写在外的男子对家里亲人的思念;赵嘏的“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写游子對家乡的思念,等等。
又如“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是“望极天际,春愁黯黯生”的倒装。那么为什么往天边远望,就会春愁生起呢?联系下句“草色烟光残照里”,可知是望到了天边的“春草”才生起了春愁。那为什么望到天边的春草就会有愁绪呢?原来,“春草”又是一个典型的意象,古代诗歌中,“春草”或代指思念家乡,或代指离愁别恨,意蕴几乎已被固定。这是因为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生长着茂盛的春草,绵延的春草通向远方,催人回家;且从时间上暗示新的一年又已到来,引发游子时光流逝之痛,所以诗人总会借着春草,抒发自己久在外地强烈的思归、思人的伤感情绪。所以“春草”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无情物”。
此外,“烟光”“残照”“酒”等意象也都有其固定的内涵。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对这些意象固定内涵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柳永不愧是宋词创作的高手,他深谙诗词写作艺术,在众多的诗词写作中,早就将那些常见意象运用得非常纯熟,所以情感所至,相关意象信手拈来,融入作品,切合无痕。本诗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典型的、代表性意象的反复铺陈渲染,从而把自己的相思愁苦烘托到了极致。通过这样的语言分析、鉴赏,也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词创作的确是一门艺术,诗词的语言尤其是意象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这种选择蕴含着作者高深的知识素养,体现着作者精巧的构思匠心。
二、结尾改写,思考文本内涵的丰富
柳永的这首词除了情感抒发真挚感人之外,在思想内涵上也别有洞天。李涛老师同样没有简单地设问,而是启发学生:这首词的结尾如果换成晏殊《蝶念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结尾两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达的效果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讨论中先是感觉到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柳词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即使因思念消瘦憔悴也无怨无悔的心情;晏词抒情委婉,表达了无法寄托思念之情的迷茫、怅惘。
老师这时再次启发学生:晏词寄信的对象无疑就是自己的心上人;而柳词思念的对象是“伊”,联系柳永其人,该词作于柳永晚年,柳永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据说因所写词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北宋仁宗所不喜,举进士第时被黜落,并被仁宗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一生仕途多舛,但他并未放弃积极追求,终于在暮年考中进士。联系柳永的一生,词中的“伊”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伊”还可指代“对人生(理想、事业、学问)的追求和选择”。因为“伊”字可以解释为美丽的女子,而“美丽的女子”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暗指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远大目标。如苏轼《赤壁赋》就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正因为结尾的这句话有着另外的丰富的意蕴,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表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引用了三句古代诗句来进行表达,其中便引用了柳永的这句诗。
这样进行拓展、引申,学生就对柳永这首词的内涵了解得更加具体深刻。
文本创作过程中,语言文字运用艺术潜藏于文本表层之下。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对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艺术的把握程度,这需要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揭开文本表层思想、情感的面纱,深入探究、学习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