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新解
2018-11-20沈桂新步进
沈桂新 步进
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语文核心素养”)的探讨也成为语文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和说明,更是将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推向高潮。本文选取2017年刊发的有代表性的三篇文章,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两方面加以评析,以期为后续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评议文章】
潘涌.《语文核心素养:“表达力”和“思想力”——基于PISA最新分析报告》
荣维东.《语文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与模型建构初探》
【原文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界对语文素养的内涵争论不断,但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更是成为语文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中之重。语文素养的“核心”发生的重要转变,将为创新性定义语文核心素养开辟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1.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的辨析
在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前,有必要对“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素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说明。
首先,四个相关概念的发展由来各不相同。2014年3月30日,中国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后因2016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公布,使得“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概念,成为制定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语文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则与课程标准的颁布有关,“语文素养”首次出现于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相繼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直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对语文素养做出了相应的阐释。①“学科核心素养”及“语文核心素养”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课程术语正式使用,直到今日,一直是教育界讨论关注的焦点。
其次,这组概念既有本质联系又有区别。这组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其都源自“素养”一词,核心内涵相同,指人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但具体到每个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和使用方法却又大相径庭。“素养”是一个普遍概念,对象为社会上的每个人,任何人都需具备。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其界定对象为学生,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育所应该实现的教育目标和结果,其适用范围仅属于学校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将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语文这门学科。
综上,这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全部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和具象的关系。“素养”是所有概念的上位概念,其中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等,“核心素养”属于素养中的局部,且为最关键部分。“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将核心素养具象到学科课程与教学,学校内部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含有本学科所要培养学生的最为核心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由此引申出来的下位概念。
2.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理依据
要想界定语文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的学理依据。潘涌基于PISA官网2016年12月6日公布的《PISA 2018分析框架草案》的核心精神及其主要内容,融入世界语言学史主流学术观念的演绎主线,重新审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应符合国际“能力本位”的大趋势,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作泛泛之谈,这是探讨语文核心素养应该遵循的逻辑立场,以求为创新性定义语文核心素养开辟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思路。荣维东则是从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出发来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选择语文核心素养诸要素的学理依据,并以此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要受到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学科知识状况三方面的制约。具体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既要适应社会对于人才规格不断变化的要求,又要考量语文学科知识更新发展的状况,还应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这是界定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维度。其中语文课程要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语文学科的表现在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征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出建构基于“语用”的语文核心素养模型。
3.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新界定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尽管2017年修订的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作出了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③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仍持续不断,要想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关键在于搞清楚“核心”二字到底指的是什么。
潘涌在对PISA官网公布的《PISA2018分析框架草案》中“阅读参与度”“批判性思考”“读写联系体”三个新概念的价值特征的逐一透视中,融合世界语言学史主流学术观念的演绎主线,以人类语用的第一功能即“表达”为逻辑起点,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加以界定。“阅读参与度”强调彰显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表达的重要能力,“批判性思考”强调深度“融入”文本内部并且给出经过学习者心灵过滤后的“独立评论”,“读写联系体”强调阅读唯有通过表达,阅读主体才能获得输入型语用逻辑的“价值和意义”。总览PISA阅读测试中出现的新概念,可为我们审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供借鉴: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外延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最核心部分则是特定语境中动态、特色、富有感染力的语用能力尤其是洋溢活力的主体表达力。潘涌认为“思想力”和“表达力”共同覆盖了输入和输出等一系列语用活动,外延与人的全部语用生活等同,而内涵则聚焦语用活动的最“核心”部分。“表达本位”及其相关术语,可能并应该成为表征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荣维东则是基于语文学科教育的特质,从中外比较的视角,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讨论语文核心素养。他认为探讨语文核心素养本质上仍然是探讨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以及课程的目标、任务问题,所以首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所指,即语文学科是一个以“语言(言语、语用)学习”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循环渐进的母语课程教学体系。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文的“语用性”更具有学科本体性和实践价值,所以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应该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灵活高效的真实的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篇文章均未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却对语文素养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达成了共识。语文素养涵盖范围较广,但核心却是只能有一个。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精通语言文字的学者,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面对特定的人群,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合乎语境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当下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以便通过运用语言文字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当代语文教育目标发生的重要改变,也促使语文素养的核心从“语言”转为“语用”,使学生由过去的输入型“接受”到注重输出型的“表达”。但两文的观点仍存在一些分歧,潘涌强调的是读者对于接受的信息能够进行独立性的反思并且能够基于此作出独立性表达,即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荣维东则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由“表达”走向“交际”,因为语言交际能力更能适应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但不管怎样,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动态生成、与时俱进,需要语文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持续补充更新,从而找到适合学生、语文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评议文章】
徐林祥、郑昀《对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再认识》
【原文摘要】“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根基,既是“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也是“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者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中心,既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支撑,又是“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点。“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研究者们目前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以及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重建与教学策略的探寻,却一直鲜有论者质疑这“四要素说”的合理性,亦未能深入阐释这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这篇论文为我们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
文章首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说”缺乏语文学科的个性,作为关键要素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应该是祖国语言(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共同语,对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即是母语)的建构与运用,所以主要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进而另外三个要素都应该围绕“汉语言”来考虑。
第一,“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支撑。语言和思维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或表现形式,如果没有思维的存在,语言也就毫无意义。而思维也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最后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只要有思维的地方就会有语言,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发展水平就会有多高,语言方式不同的人,其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也会大不相同;所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提高语言能力。
第二,“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思维对审美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过程,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作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要想具备良好的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与之相適应的思维能力。语文作为人文性学科更是充满“美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不同的文体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文课给自己带来的审美体验,同时又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甚至进行审美创造。
第三,“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点,“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都以“汉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以“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核心。“文化”一词涵盖范围过于宽泛,具体到语文课程来说主要侧重文化的民族性、精神性、创造性等维度,尤其是民族性。语言、思维、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会渗透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乃至文化中,形成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现象。④通过语言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使文化得以传承,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审美鉴赏,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取各国文化之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总之,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但目前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之间联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社会和学生的不断发展变化而给予持续更新。
参考文献
①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25期。
②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
④曹晓安.《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7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关键词研究的语文教学知识论建构”(项目编号:2015SJB4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沈桂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步 进,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