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2018-11-20孙光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痉挛上肢偏瘫

孙光虎

(吉林延吉市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吉林 延吉 1330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脑卒中后偏瘫可影响患者的运动及生活能力,在康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出现偏瘫痉挛状况(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侧手脚无力、口角歪斜、协调能力差等,其发病原因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血管疾病,临床复发率高、致死率高[1]。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中风”范畴,通过中医手法恢复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效果较好。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为促进肢体恢复,我院采用中西结合康复治疗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选自2017年7月—2018年2月,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参加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确诊,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15~30分,除运动功能障碍外,机体无其他功能障碍和疾病。排除严重心肺功能患者、非脑血管疾病至肢体痉挛患者、曾使用影响肌力和肌张力药物患者以及纳入研究后依从性较低患者。依据

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5.35岁;病情:脑出血35例,脑梗死17例;肢体障碍情况:左侧偏瘫30例,右侧偏瘫22例。对照组52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5.48岁;病情:脑出血25例,脑梗死27例;肢体障碍情况: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31例。2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偏瘫肢体障碍等方面对比,数据无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予西医康复训练治疗:采用上肢训练、床上肢体训练、坐位训练、站立、步行训练、日常功能训练等方式抑制上肢痉挛,采取一对一治疗方式,每周进行5次训练,40 min/次,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增加训练内容和难度。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1) 自拟解痉汤:配方:木瓜15 g,海风藤30 g,川芎15 g,白芍15 g,水蛭10 g,虻虫10 g,灸甘草10 g,丹参15 g,用500 mL水煎服后服用,1剂/d,疗程4周。(2)针刺治疗:取上肢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手五里、照海、肩髃,取下肢中封、三阴交、太溪、足五里、阴陵泉、血海。用毫针深刺,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周,疗程4周。 (3) 中药熏洗:配方:伸筋草30 g,透骨草15 g,毛姜15 g,鸡血藤30 g,皂刺15 g,桑枝15 g,威灵仙15 g,川椒15 g,桂枝15 g,制川乌15 g,乳香15 g,细辛9 g,红花12 g,30 min/次,每日1次,疗程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疗有效率采用MAS肌张力[3]评定表判定肌肉缓解状态。显效:偏瘫肢体基本恢复功能,生活可自理,肌张力较治疗前降低2级;有效:肌肉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可在帮助下完成,肌肉张力较治疗前降低1级;无效:机体功能基本缺失,肌肉张力较治疗前降低半级。(2)生活质量评估:采用QOL生活质量评估表[4],对其机体健康状态、情绪、认知等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评分,采用Fugl-Meyer(FMA)[5]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标准:上肢66分、下肢34分,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QOL评分、治疗前后FMA评分为计量资料 (±s),采用t检验;治疗有效率为计数资料(%),经 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3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6.1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80.7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6.029,P=0.014<0.05)。

2.2 QOL评分比较 对比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情感功能 认知功能观察组 52 72.13±4.92 73.05±2.13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44.11±3.28 48.81±4.39对照组 52 53.91±3.86 60.53±3.77 33.25±3.13 32.46±3.75 χ2值 19.743 20.611 16.679 19.550 P值 0.000 0.000 0.027 0.000

2.3 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有所升高,但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同一治疗时期2组FMA评分、MBI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观察组 52 9.20±2.30 41.50±4.17 13.50±3.25 27.38±1.47对照组 52 9.17±2.50 35.15±3.17 13.44±3.15 20.55±2.36 t值 0.064 8.742 0.096 17.714 P值 0.475 0.000 0.462 0.000上肢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是偏瘫痉挛,临床认为脑卒中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坏,中枢系统运动功能失调,运动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功能失衡,因此出现肌肉过度活跃发生痉挛,运动神经元失衡还能导致拮抗肌肌力下降,肌肉活动紊乱,临床表现为肢体难以控制、调节和维持准确的运动,严重时患者可能失去运动功能。对脑卒中发生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痉挛、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

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偏瘫障碍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重新形成大脑皮质环路完整性,缺血、缺氧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改变脑适应性,增强肢体恢复敏感性。脑卒中在中医属“中风”范畴,其病理是“瘀血内阻、经脉失养”,病机是“肝血不足”。因此,在中医治疗中应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破血除瘀”为主。脑卒中进入偏瘫痉挛状态后,肌群张力不平衡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本次试验采用的针刺治疗疏经通络、调整脏腑,上肢取阳经穴,下肢取阴经穴,毫针刺激偏瘫痉挛肢体拮抗肌肌腹部位穴位,通过刺激感觉神经实现牵张反射,引发拮抗肌收缩,降低偏瘫肌肉张力,实现改善痉挛的目的。中药熏洗以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威灵仙活血、化瘀、止痉;以川椒、毛姜、桂枝通阳;乳香舒经;红花化瘀。以上中药共同作用,共奏舒经、解痉、止痛、消肿、祛湿之效。

中医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症状主要采用中药、针灸、熏洗等方法,统称为被动康复,虽然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痉挛症状,但是需要患者自主运动,建立运动习惯,掌握康复运动要领。因此,本试验采用中医联合治疗,康复效果显著。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效果较好。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效果显著,缓解痉挛状态,恢复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痉挛上肢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