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好动”须警惕睡眠障碍
2018-11-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于 欢
门诊遇到一对老夫妻前来就诊。李阿婆一见到医生,就控诉老伴王老伯半夜里经常乱喊乱叫,有时候甚至对她“拳脚相向”。“医生,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好像是在做梦,醒后就不这样了,不过那样子真的很吓人。”
一般形容睡眠质量好,人们常说一夜无梦。可有些人却偏偏噩梦频繁,随着梦境出现梦呓、喊叫、拳打脚踢,严重时甚至会从床上跌落而受伤。这种病症俗称“梦动症”,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睡眠疾病,医学上称为“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梦动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得了“梦动症”,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梦动症”是怎么产生的?
“梦动症”指的是在睡梦中的这个阶段,调节肌肉放松的神经核团不能正常“履职”,肌肉没有完全放松,导致的结果就是患者将梦见的动作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出现肢体舞动、挥击、蹬踢,会伴有惊恐的喊叫,甚至猛然从床上跳起。那么,这些神经核团为什么会“失职”呢?医学家研究发现,在“梦动症”患者的脑干里出现了一种叫“突触核蛋白”的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内堆积,影响了细胞正常功能,造成细胞凋亡。不仅如此,突触核蛋白还会出现在肠道自主神经丛中,造成大便秘结;突触核蛋白堆积在嗅觉感受器官中,引起嗅觉减退。因此,“梦动症”患者常有便秘和嗅觉减退的症状。
“梦动症”能治吗?
被确诊为“梦动症”,不必惊慌。一般来说,坚持服药控制症状,积极配合医生随访病情变化,多数患者可以长时间维持患病前的生活状态,很好地享受老年生活。治疗首选药物是氯硝西泮。有些患者因为患有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中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有明显的认知功能减退等原因,无法长期使用氯硝西泮治疗,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褪黑素治疗。
“梦动症”一经确诊,需要长期使用氯硝西泮控制症状。
“梦动症”患者如何自我防护?
1.睡眠环境的安全措施
睡前去除身上的尖利物品、避免在床旁放置易碎或易造成伤害的物品和家具。床的四周安置足够宽度的软保护;手足指甲要经常修剪,尖利的指甲在发作中极可能成为自伤或伤人的武器。
2.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门诊时常听患者说临睡前看了战争片、恐怖片,夜里就有可能发作;白天和邻里、同事或者家人发生了口角,一段时间里容易反复梦到这些场景,有时就会发作。因此,建议患者能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避免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
3.避免使用加重病情的药物
常用药物中有几类会引起快眼动睡眠的改变,这些药物启用和停药的过程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梦动症”。最常见的是抗抑郁药物,包括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新型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些调节血压的药物因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也会引起梦境的改变,造成快眼动睡眠连续性破坏,并出现梦境相关的异常行为。所以“梦动症”患者遇到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时,建议告诉并咨询医生,避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而加重病情。
“梦动症”患者必须定期随访
和多数疾病不同的是,“梦动症”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疾病,会随着时间进展,向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展。随访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更敏感的诊断方式了解疾病发展情况。
随访中重要的监测手段包括多导睡眠监测(或称PSG检查)、各种记忆功能及运动能力的评估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影像学检查等。此外,需要更换药物的情况也很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隐匿发生,比如睡眠呼吸问题、日间记忆力下降的问题。也许在治疗初期,这些情况并不明显,但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通过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对疾病的治疗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梦动症”并不可怕,目前的医疗技术可以基本控制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但是,患者也要在生活中注意避免损伤,避免使用加重病情的药物,积极随访,配合医生全面监控疾病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