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节令殊胜之菩提达摩
2018-11-20崔月姣
崔月姣
明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高四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一苇渡江去 九年面壁苦
相传,农历十月初五为菩提达摩禅师的圣诞日。菩提达摩(Bodhidharma),也作菩提达磨,意为「觉法」,简称为达摩,为南北朝时期来中国传播佛教的印度高僧。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菩提达摩传」中记:菩提达摩本为南天竺婆罗门,「神慧疎(疏)朗」、「通微彻数」,怀着悲悯之心前往中土。
达摩来到中土的时间,诸书所记不一。有关达摩的记载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其中记述了来自西域的沙门菩提达摩亲见洛阳永宁寺(永宁寺毁于永熙三年,五三四年),并歌咏赞叹之事;《续高僧传》言,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即于南朝宋时期来到广州;《宝林传》中又称其是于梁普通八年(五二七年)丁未之岁到达广州,并有广州刺史梁昂相迎。无论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达摩来中土传法的时间约在五、六世纪相交之时,传法的路线是先至广州而后北上。
达摩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一直以来被强调至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西祖第二十八祖」和「禅宗初祖」,中国禅宗因此也称「达摩宗」,达摩所传的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据说,达摩祖师曾见梁武帝,虽然梁武帝笃信佛教,但达摩所传的禅法与梁武帝的崇佛主张发生冲突,因此,达摩在南方的传教也因机缘不契而转向北方。在达摩渡长江时,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飘然过江,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北上之后,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得「壁观婆罗门」之雅号。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原因,即达摩禅法的教旨,道宣解释为:「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
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在达摩之后有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由此建立了禅宗的法脉传承。黄庭坚作有一首《渔家傲》来概括达摩前来中土传播禅法的经历:「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达摩的事迹充满着传奇色彩,一直流传着达摩多次被毒之说,从中不难见到传法之艰辛。至于达摩的最终结局,在《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记载为「游化为务,不测于终」,也有传是因为法脉终得传续,虽中毒而不再自救。
清康熙 发绣达摩渡江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禅宗的巨大影响力,作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一直以来都是各类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多取「渡江」、「面壁」等故事。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德化窑达摩像,祖师高眉深目、胡须卷曲,赤足立于波涛之上,袈裟飘逸,双手合抱于袖中,神情坚定,表现出达摩渡江传法的决心。另有一件发绣达摩渡江图轴,达摩立于一苇叶之上,将一苇渡江的故事形象地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