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2018-11-20陶德馨张艳伟范耀天戴金山王迎春高现飞

中国水运 2018年11期
关键词:航运武汉基地

陶德馨,张艳伟,范耀天,戴金山,王迎春,高现飞

(武汉理工大学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3)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正式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国家战略。2017年,《武汉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30年武汉水港吞吐量进入全球内河前三,空港货运量进入世界前十。以长江为龙头的我国内河航运事业发展正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与航运发展高度融合、现代航运服务业迅猛发展,武汉市航运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与之匹配,制约着武汉航运中心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已有诸多学者针对航运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赖永胜[1]对航运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目标、体系、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张瑜[2]结合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实际,分析了重庆市航运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提出建立适应航运建设的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殷明[3]通过分析航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典型问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提出解决航运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韦之杰[4]分析了武汉在长江航运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和航运优势,提出了武汉是最理想和最有前途的高端内河航运人才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多家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湖北武汉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符合武汉航运中心发展实际的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助推长江航运产业的发展。

1 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武汉市航运教育与培训能力现状

武汉市是我国航运科技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武汉地区从事航海教育与船员培训的院校及培训机构有19所。其中开设航运类专业的高校9所,开展航运人才培训的机构10所,详情见表1。

表1 武汉航运教育机构名录

第一类是航运高校。武汉市开设航运相关专业的高校共9所。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技术、轮机工程、航海技术、海事管理、交通运输、国际海运物流、国际货运与报关等相关专业。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航运人才。

第二类是航运培训机构。截至目前,武汉市主要从事海船船员培训的机构有10家,驻汉的中外船公司海员培训机构约200家,开展包括专业培训、特殊培训和其他规定培训(含水手、机工)在内的22项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涵盖了我国船员、海员的各个等级,对培训质量的管理贯穿到培训的全过程,具有多层次、大规模、高质量的特点。

1.2 武汉市航运人才现状

武汉航海院校培养实力强,年培养高、中级和普通船员5000名,武汉市是目前全世界培养海员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但由于企业、院校及行业三方未能很好地形成合力,各层次航运人才短缺、人才流失问题仍制约着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发展。

图1 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总体架构

一是企业员工知识老化,业务能力拓展跟不上时代步伐。新世纪以来,武汉航运中心的建设正处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的时代,航运业不仅需要一大批航运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航运金融、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形之下传统港航企业人员知识老化现象普遍,企业自身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捉襟见肘。

二是航运教育投入不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虽然我国航运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西方航运大国而言,我国航运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航运院校无力装备或装备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直接影响了航运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是现有航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航运业发展需要。目前,武汉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众多,但多注重某一专业或某一层次的重点培养,缺乏对高层次航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滞后于现代航运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外语水平不高、涉外能力不强、船舶营运管理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后对航运服务新业态的适应性差,成长过程缓慢,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对企业高层次航运复合型人才的补充能力。

1.3 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新目标,不仅倒逼传统航运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赋予武汉航运中心“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智慧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据此,湖北武汉航运业急需人才的定位,应是航运复合型专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涉及航运金融、物流管理、航运经纪、海事法律、航运信息、航运咨询、航运交易等相关领域;应是综合文理学科和中外法律,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一定跨界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航运复合型人才。

2 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2.1 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北丰富的武汉航运科教资源,由航运企业、院校和行业组织,共同成立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由联盟负责搭建武汉航运中心统一的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企业自设培养基地和开放式航运复合型人才资源培养基地。此外,建设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专家库和在线课程资源库,为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作重要支撑。总体架构可描述为:一个联盟、一个平台、三个基地、两个资源库。如图1所示。

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平台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它在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施整个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资源调配、教育培训系统的开发、运行、管理、服务以及教育培训质量跟踪、人才测评等功能。它是整合湖北武汉政、产、学、研相关优质教育资源,是政府推动、行业主导、以企业和院校为主体的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公共服务平台。

2.2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创建方案

首先,明确牵头组织单位,联合相关院校、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知名企业、行业机构等,成立 “武汉地区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

其次,是建立稳定的工作协商机制。联盟要明确组织机构,成立联盟理事会,成员单位负责人(或授权人)为理事会成员,选举联盟理事长。各成员单位要确定参与共同行动的管理人员。在牵头单位设立联盟秘书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是建立稳定的协商机制。建立定期议事制度,主要包括研究制定联盟的章程、联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成员单位的教育培训分工、不同类型人才培训基地和资源库建设任务、大型活动的实施方案、平时重大事项协商、年终工作总结评价等。

2.3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同,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企业自设培养基地和面向行业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基地。

2.3.1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航运复合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是指充分依托高校和航运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将高校理论研究和教学资源优势与企业生产实践优势进行有序对接,联合培养行业所需复合型人才,一般采取双边合作培养模式,基地设立在高校或企业,形式主要有: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实训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并以兼职教授、兼职教师、兼职导师等名义聘请对方单位专业人员。

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开设航运相关专业的高校聚集,同时航运企事业单位众多,为校企联合培养航运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先天的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企业参与了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参与制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高校培养航运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反之,高校在企业员工入职教育、专业提升和学历提升方面,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开展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和互动,确保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2.3.2 企业自设培养基地

大型航运企事业单位通常根据自身需求内设有员工培养基地,主要开展新进员工培训和专业提升等非学历教育,形式主要有职工学校、培训基地、培训中心、拓展训练基地等。

企业自设培养基地通常配有必要的软硬件设施,采用高管研修班、定向知识拓展专修班、企业内训学习班、短训班、知识拓展型公开课等多种培养模式,在人员层次、培养目标、学习周期、课程内容、师资来源、组织实施单位等方面制定有详细的规定,向内部员工或港、航、船、服四大企业群体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培训。

2.3.3 开放式人才培养基地

航运复合型人才开放式培养是指面向开放的对象,在开放的空间和环境下,以开放的态度,运用开放的资源,以开放的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开放式人才培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对学习者的年龄、职业、所在地区、学习资历等没有太多限制;学习者拥有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的自主权;培养方式上通过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引用,采取面授教学、远程教学、面授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等不同形式进行。

航运复合型人才开放式培养基地应以高校、机构、企业或组织为挂靠单位,以实体的形式建立。开放式培养基地应实行开放式管理,吸收政府、企业、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共同参与,发挥决策咨询、信息发布和人才服务的功能。搭建高水平内河航运交流平台,凝聚航运界一流专家学者、企业家,跟踪把握航运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趋势和新制度,举办高端航运人才培训,组织和参与国内外航运界高端论坛。

2.4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资源库建设

2.4.1 人才培养专家库建设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专家库应具有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汇聚高水平专业人士资源,为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提供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在重点领域的引领和带动培养作用。因此,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专家库,对满足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无疑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建立人才培养专家库的必要性。由于现代航运业分工日益精细、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现有的航运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无法满足航运业的要求。通过专家库建设,将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专家作为“外脑”引进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弥补人才培养基地在工作中专业复合程度不足的“短板”,对提高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而言十分必要。

(2)建立专家库的可行性。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航运企事业单位众多,拥有大批在学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专业人士;同时,武汉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战略也将吸引和汇聚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这些为建立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专家库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氛围。

专家库的建设涉及专家推荐、聘用、调整、续聘,专家库管理更新、架构任期,以及运行方式、经费保障等多个环节、多项内容、多个步骤。因此,要结合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周密、具体、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4.2 在线教育资源库建设

现代网络培训方式作为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新的载体,可拓展人才培养的覆盖面和距离,丰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动态性和实时性,提升人才培养的集约性和效率。从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的功能来看,它不仅能拓宽在校学生获取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渠道,实现大学生在校自主专业知识复合,同时对港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也提供了极为方便和多样性的网络远程授课服务,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进行知识拓展和专业复合。

2.4.2.1 在线课程的功能设计

在线课程建设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建设。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线课程建设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网络应用于人才培养领域,给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图2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线课程功能模块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线课程可按航运、造船、交通管理、物流、IT、金融、贸易、法律、保险等专业分类,其课件资源主要作用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供教师上课用的教学资源;二是以网页形式设计的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使用的教学资源库。主要模块如图2所示。

2.4.2.2 课件资源要求

为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在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其课件资源应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导学、教师授课视频、教学资料、教师团队、课堂讨论、测验、作业、试卷、课程评价、拓展资源等基本内容,以保证网络课程教学完整、顺利、有序进行。

2.4.2.3 课件资源建设方案

成立“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在线课程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各协同大专院校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制,公开聘任首席专家,推行项目化运作,逐步实现资本化管理。可利用相关大专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载体——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件资源建设。具体步骤如下:

(1)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科学的课程库目录,并设立各子目录,例如:航运、造船、交通管理、物流、IT、金融、贸易、法律、保险等。

(2)召开“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在线课程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工作会议,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分工,分解任务,下达指标,商讨相关问题。

(3)成立若干课程组,明确主体单位和协同单位。以课程组为单位,负责制作、修改、完善课件,并做好资料汇集和上传工作,分类汇总到相应的子目录中。

(4)采用集中培训、交流和自我学习等形式,使专家学者们掌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以及课件制作修改、资料下载和收集上传等常用的基本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在线远程教学。

(5)设立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在线课程资源库总管理员,定期对各课程组的资料上传、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每年将进行全面统计。

(6)建立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在线课程资源库目录并在网站上公布,方便每个专家学者和学习者及时查找到相关的教学资源。

3 结语

武汉市是我国航运科教资源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雄厚的航运人才基础,具有构建航运复合型人才体系的条件。通过整合航运企业、院校、行业三方力量,构建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长江航运业,为把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具备全要素配置能力的国际化航运服务枢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对于武汉航运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航运武汉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