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髋部骨折268例临床分析

2018-11-20杜根发林梓凌李鹏飞曾建春何祥鑫孙文涛

安徽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髋部股骨颈股骨

杜根发,林梓凌,李鹏飞,曾建春,何祥鑫,孙文涛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东 广州 510405)

髋部骨折,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损伤之一,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据估计全球髋部骨折数目将在2025年达到260万,2050年达到450万[1]。而由此带来的高病死率又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疾病之一[2]。了解髋部骨折的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能为防治髋部骨折提供不少思路。有研究表明:北京某医院、安徽省合肥市某两家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病例中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分布差异[3-4],但对华南地区的分布特点鲜有报道。本文拟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病例进行性别、年龄、患侧、合并疾病等分布特点及相关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手工检索50岁以上髋部骨折ICD-10编码,交予病案室工作人员检索,获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髋部骨折病例268例。男性86例,女性182例,年龄范围50~97岁。股骨颈骨折131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37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79例。致病因素多为跌倒摔伤、车祸伤等。纳入标准:(1)年龄≥50岁;(2)根据X线及CT影像学资料与临床相结合,确诊为股骨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3)入院后检查结果提示非病理性骨折、代谢性骨病引起的髋部骨折。(4)患者或近亲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不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2)伴有中风、小儿麻痹、肿瘤病史;(3)同时出现双侧髋部骨折或对侧再发骨折。本研究得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将所有病例分股骨颈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年龄分段为5组,每10 岁为1 个年龄组,分别统计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间骨折在不同年龄组占髋部骨折的比例。最后分析两组髋部骨折类型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受伤侧、合并疾病及选择治疗方式等方面分布特点。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观测资料均为一般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年龄分布髋部骨折患者中,50~<60岁占10.5%,60~<70岁占15.7%,70~<80岁占31.3%,80~<90岁占35.1%,90~<100岁占7.4%。从50~<90岁,总体髋部骨折数量呈增长趋势,70~<80岁及80~<90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股骨颈骨折所占比例为61.1%,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为65.6%)(χ2=6.146 1,P<0.05),80~<90岁达到顶峰。其中70~<80岁股骨颈骨折所占比例最大(37.4%),80~<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最大(46%),50~<80岁股骨颈骨折占髋部骨折比例均高于股骨转子间骨折(χ2=8.200 2,P<0.05),80~<100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比例高于股骨颈骨折(χ2=14.439 5,P<0.05)。见表1,图1。

图1 髋部骨折在不同年龄的分布,70~<90岁为高发年龄

2.2性别分布总体上女性发生髋部骨折的比例(67.9%)大于男性(32.1%)(χ2=13.502,P<0.05),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女性所占比率均高于男性。在男性中,总体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67.4%)大于股骨颈骨折比例(32.6%),在女性中,股骨颈骨折所占比例(56.6%)大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比例(43.4%)。见图2。

图2 髋部骨折在性别间分布

2.3受伤侧分布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数量上,受伤侧有轻微差距,在髋部骨折左右侧的分布上基本是持平的(50%)(P>0.05)。见图3。

图3 髋部骨折在受伤侧的分布

表1 患者髋部骨折的年龄、性别及受伤侧分布特点/例(%)

2.4老年髋部骨折的合并疾病在本组病例研究中,100例(37.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47例(17.5%),脑血管疾病(如脑梗、脑卒中等)25例(9.3%),13例(4.9%)合并心脏疾病,10例(3.7%)合并泌尿性疾病,呼吸道疾病10例(3.7%),9例(3.4%)合并消化道疾病,其中5例(1.9%)合并帕金森疾病,其他合并疾病9例(3.4%),无相关合并疾病为40例(14.9%)。可见,高血压及糖尿病在本组病例中所占比例最大(54.8%),其中高血压所占数量最大。见图4。

图4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疾病分布情况

2.5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方式分布在268例患者中,手术患者23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120例;非手术患者30例(13.2%)。非手术原因包括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70.3%),不能配合治疗及家属拒绝手术(18.2%),术前出现严重并发症(11.5%)。见表2。

表2 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方式/例

3 讨论

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8.87%。老龄化社会继发的髋部骨折的高发生率给我国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引来更大的挑战[5]。髋部骨折的防治需要从明确其流行病学、受伤机制、损伤特点等出发,其中了解髋部骨折的年龄、性别、患侧的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国内外均有相关报道。

我们的研究结果:性别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患侧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之前的很多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8]。总体上来说,本组病例总体髋部骨折数量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80-8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从90岁以后发生髋部骨折的数量逐渐下降,这与国内的很多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9-10],而90岁以上发病率下降的原因可能跟户外活动范围较少,跌倒概率降低等密切相关。股骨颈骨折患者与股骨转子间骨折基本一致,这与国内呼和浩特的王长海等[11]报道结果一致,但与王培文等[10]报道有差距,这可能跟地域、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水平等原因造成的。按照发病年龄分布来看,70~<90岁髋部骨折所占比例最大,其中70~<80岁股骨颈骨折所占比例最多,80~<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最大。可能是因为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中,骨量发生着变化,因此随着年龄增加,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大,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而且转子间区与股骨颈区都是髋部骨密度最低部位,也是骨量丢失最敏感部位,骨量低下、骨结构的脆弱导致该部位易发生骨折[7]。

而我们在性别分布方面发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跟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9,12-15]。患者以三元里地区居多,占70%,当地以鞋业、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以女性劳动力居多。同时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可能与50岁以上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有关[16-17],同时老年女性肌力减退明显而易跌倒[18],另外跟我国女性寿命长于男性也有一定关系[19]。其中臀部肌力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绝经期后妇女体内的雌激素分泌明显减少,骨量丢失加速,造成骨密度降低快于男性,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本研究发现髋部骨折受伤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外Horii motoyuki等[20]研究结果一致,但跟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21]。科学研究证明,左半球是管理人体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理人体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但尚未有证据证明左右侧大脑主导支配是否影响髋部骨折的受伤侧不同,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本组病例中,伴发内科疾病较多,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所占比例最高,提示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也有相关研究表明伴发疾病与髋部骨折密切相关[22],而且多项研究表明,75 岁以上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下降,代偿能力减弱,步态不稳,易跌倒发生髋部骨折[23]。

手术治疗是当前老年髋部骨折的主流方式,已获得大多数医生的认可。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常伴发多种内科疾病,对手术耐受性差,加上术前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手术治疗。因而,对老年人手术时机的把握、围手术期的管理以及内科疾病的处理,都需要高度重视。

防治髋部骨折任重而道远,除了解疾病本身之外,提高公众对髋部骨折的认识水平也大有可为之处[24]。本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初步分析了我院的髋部骨折病例的基本特征,为所在地区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提供一些参考。但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时间跨度不够大,病例数偏少,分析不够全面。因为各地区的人口结构可能有差别,髋部骨折的病例特点随着地理区域的不同也有所变化,因为个人受伤的情况不一样,会出现不同的髋部骨折类型。因此一方面需要增加调查范围和多中心的病例研究,对了解广州市乃至华南地区的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是解决之道;另一方面,在生物力学上研究不同受伤情况导致不同髋部骨折类型的机制也是一个思路。

猜你喜欢

髋部股骨颈股骨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