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思
2018-11-20■
■
我想站在泰山脚下,仰望高山之巅,感受那份雄浑与伟岸。
我想漫步在长安古城,从街巷的角落中细细探究历史的遗迹,感受古老文明的繁华。
我想奔跑在广阔的海岸,任凭海风吹动长发,感受海之宽广,天之高远。
……
但我更想,一杯茶,一卷书,在高高的楼上远观一座座让天堑变通途的桥梁,从诗人吟唱的名篇中,从浩渺的历史深渊处,从无忧的童年时代,感受时代的变迁,感受文化的传承,感受民族寄托在桥梁身上那无尽的精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旖旎的诗句,华美的月夜,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初唐盛世的勃勃生机,好男儿征战沙场,为国拼杀的气势跃然纸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日薄西山,旅人,西风,瘦马在天涯,写尽断肠悲情……或慷慨激昂,或高歌猛进,或婉转低沉,或春风欢愉,尽在一座桥,桥就是我们的诗篇。
现在的我,常常梦见家乡的那座桥,那是用大大的青石板一块块垒起来的桥,看上去笨重而又古老。梦醒后,回忆小时那些关于桥的美好时光:在桥上和小伙伴们跑来跑去,看谁先跑到桥的那头;用手摩挲那早已失去棱角的桥栏,从心里疑惑,石头怎么会如此光滑?从桥上走过,背着书包上学去,和它一起经历春的朝气、夏的炎热、秋的欣喜、冬的素洁……最后通过这座桥,走出家乡,然后在梦里追忆……悠悠然,不知不觉,家乡的桥已悄悄系上我的乡愁。
卢沟桥,这座曾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印记的桥,不是因其“卢沟晓月”的清丽与悠闲,而是“七七事变”那滚滚的硝烟,让这座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儿女从这座桥上走过,桥那边是屈辱,桥这边是抗争。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把外国人说中国人造不出现代化大桥的断言击得粉碎。四渡河大桥、北盘河大桥、港澳跨海大桥……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桥、最长的桥、最美的桥。桥这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桥那端是古老文明再次发出耀眼光芒的现实,桥见证了我们一路走来的历史。
你要问我何以喜欢桥,因为桥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沉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一如桥两侧的浮塑,桥就是文化的化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如桥之源远流长,我们的中华文明更是历史悠久。让我们记住这一座座桥,从此岸到彼岸,走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