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精准扶贫沦为“精准填表”

2018-11-20刘凡渝

支部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层层加码本本基层工作

■ 刘凡渝

扶贫攻坚任务大,精准施策是关键。近年来,各地为了如期完成脱贫目标,在调研摸排的基础上,都为贫困户建立起脱贫手册等档案,以便跟踪脱贫进度,汇总上报脱贫成果。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将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纸上谈兵”,暴露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行政资源,而且严重影响到基层干部真正干实事的时间和精力。

形式主义具有天然的“保护色”。内容与形式,本身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工作总要依靠一定形式,尤其像扶贫这类工作既复杂又敏感,调研摸排情况,讲究精准细致本身并没有错,为摸清底数填本、签字等措施也必不可少。不过,形式永远需要内容支撑,一旦形式大于内容,甚至脱离内容,陷入“本本里头出成绩、五六个本子来回填”的怪圈,就很容易异化成形式主义。

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形式”而“走形式”,围绕扶贫手册搞出了许多名堂和花样,扶贫干部填本填到手发软、签字签到手抽筋,更“要命”的是还不能涂改,写错一个字就得拿新本重填……每天把主要精力用到了留痕迹、填档案上。据反映,有的地方为迎接检查赶工填表,抽调几十位干部“流水作业”、用坏3台打印机;有一个地方,竟然将扶贫会开到了北京的豪华五星级酒店;有一个共130家贫困户的村子,每次光填表需签2080次名字……这些“纸来纸往”“本来本去”“会来会去”的形式主义,不仅造成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折腾得基层干部没空抓落实,俨然成为基层工作的负担。

“不怕事多任务重,就怕要求不实用。”既然大家对“本本主义”诟病颇多,可为何还要硬着头皮迎“本”而上呢?在笔者看来,考核的指挥棒效应不可忽视。如今在不少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以本本论英雄、以材料评高低的倾向,赶材料就成了基层工作的一项必备技能。再加之一些领导急功近利,这边工作刚布置,那边就想出成果。于是乎,很多上面的任务指标和考核压力到下面层层加码,基层干部害怕检查不过关,被扣了“票子”、摘了“帽子”,于是粉饰本本被奉为上上策。更有甚者干脆把扶贫培训办成了填表培训,不讲实际工作净讲如何应对上级检查,本末倒置让人哭笑不得。

形式主义之所以难根治,是因为它还隐藏着一副“政治正确”的漂亮面孔,看上去都是在紧锣密鼓地贯彻上级精神,雷厉风行地落实上级要求,其实是轰轰烈烈地走过场,层层加码搞形式,大会小会省里开完市里开、县里开完乡里开、乡里开完村里开,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很多基层一线人员苦不堪言,还不敢质疑:指出问题会不会唐突了“上级意思”?贸然反对会不会显得“不讲政治”?思来想去,最后的选择大多是无可奈何地配合形式主义的表演。

唯“本”就难唯“实”。破解这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关键是从扭转绩效考核机制着眼。对于上级来说,考核基层工作是否做到位,不能仅靠材料数据,更要实地考察;不能光听汇报,还要多多走进群众,蹲田间地头,坐农家炕头,从柴米油盐中看成效比翻二手本本更可靠。而对基层干部来说,少了“文山会海”之劳形,减了“纸上谈兵”之虚功,就能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就能真正扑下身子走村入户,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所想,让开出的扶贫“药方”更聚焦、更精准、更有效。

扶贫工作重任在肩,是一场攻坚战,决不允许轮子空转、光说不练。整治形式主义,根本也就在一个“实”字。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靠实绩说话,只有建立起唯实的评价机制,摒弃看表象、重形式等浮夸取向,形式主义的空间才能越来越小,投机取巧、敷衍了事之风才有可能渐渐止息,基层工作才能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脱贫目标才能真正如期实现。

猜你喜欢

层层加码本本基层工作
拆解“层层加码”
抓落实要“放权赋能”——要压实责任,不要“层层加码”
“层层加码”为什么适得其反
青春洒基层服务助梦圆
浅谈疾控机构如何践行“两学一做”
创新意识下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论持久战
李本本的故事
李本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