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驻第一季谈变化
2018-11-20张慧军
■ 张慧军
2018年初,我被娄烦县纪委监委派驻到第六纪检监察组,驻地还在我原来任职的市场监管局。虽然还是和原单位在“一个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但却负责对安监局、交通局等9个单位的综合监督工作。一个多季度的派驻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变化。
变化之一:打铁必须自身硬
我们第六组总共有5个人,原来分别在卫计、编办、学校和市场监管等单位工作,共同特点是之前都没有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工作第一步,我就在思考如何让“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个概念入脑入心。为此,我组织全组人员一是进行了履职宣誓,明确了工作宗旨并上墙入档;二是制作了印有党徽和国徽的姓名牌,时刻提醒大家要履行好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两大职责;三是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监督执纪问责核心法律法规,确保依法依规开展日常监督工作。
变化之二:监督监察在身边
队伍带起来了,如何把“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发挥好,把派驻机构建成“常驻不走的巡察组”,又一道难题摆在眼前。我们首先是创新媒介体现认同感。在第一次工作会上,就将547个鼠标垫发放到了全体被监督监察对象手中。鼠标垫上详细记载了第六组的工作宗旨,举报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二维码等投诉举报渠道。其次是立项监督体现压迫感。今年以来,围绕立项监督项目已发放《监察建议书》9份,提出具体整改意见12条,对3名责任人进行了提醒谈话,有2名干部受到了组织处理。最后是专项监督体现责任感。我们以“元旦、春节”专项检查等工作为抓手,旋风式的对驻在单位党风廉政各项工作逐一开展 “体检”,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先后发现各驻在单位在“三重一大”民主决策规范、人员上班工作纪律、公车管理使用、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对涉及到的27名责任人进行了约谈。
变化之三:红脸出汗成常态
起初,在熟悉各驻在单位情况的过程中,大家都是笑脸相迎,态度上客客气气,交谈中和颜悦色……前后有个短暂的“蜜月期”。后面依据工作职责,纪检监察组开始较真和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该谈话的谈话,该写检查的写检查,该纠正整改的限期整改。截至目前,我们对综合监督的9家单位的99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全部进行了约谈提醒。结果,各单位某些同志脸色就没之前那么好看了,见面微笑少了,上班碰到也不打招呼了,走路也绕弯了。红脸出汗成常态,这是我们和驻在部门之间工作情绪的变化。
如何让这种变化转化成涵养政治生态的催化剂?我认为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助推各驻在单位严格履行主体责任。 有效运用“第一种形态”,对各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尤为关键;通过引导和督促,促使驻在单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活用了它,单位的内部监督和纪检监察便有了抓手。刀刃向内,自除弊病,胜过别人的刀枪剑戟。驻在单位能自扫尘埃,派驻工作将事半功倍。
二是要坚定“越往后监督执纪越严”的决心。如果派驻监督碍于与驻在单位“同在一口锅”吃饭,看到问题“打马虎眼”,开展工作看驻在单位“眼色”行事,出了事情藏着、捂着不向上级纪委监委报告,与驻在单位由“魏蜀吴”变成了“刘关张”,那么,监督执纪就会陷入完全的被动。因此,派驻机构必须拉得下脸、沉得下心,深刻认识自己的工作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提高自身免疫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