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
——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2018-11-20杨建帮
■ 杨建帮
(作者单位:芮城县南卫乡人民政府)
小时候,听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下午,一位从省城回乡探亲的邻居大伯因一时手紧,来家里向母亲借30元路费,准备第二天回太原。在那个年代,30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讲,是一笔相当大的款项,家里很难拿得出来,也难以马上凑齐。母亲为难地想了想,还是应承了下来:“他大伯,你别着急,我明天打早就给你送过去。”邻居大伯再次表示了谢意。他走了之后,母亲立即叫哥哥和我:“儿子们,快帮妈一起把咱们家养的猪赶到村后屠宰场卖了。”哥哥和我当时也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尤其是我还不太懂事,一听到母亲要卖猪给大伯凑路费就哭了。家里的猪是主要靠我们小哥俩坚持每天打猪草近一年才喂起来的,眼巴巴地盼着把猪养大,到过年的时候美美吃一回猪肉。母亲看出了我们的小心思,蹲下来抚摸着我们哥俩:“好孩子,你大伯着急回太原,咱们得帮他这个忙。”就这样,未到年关便贱卖了猪,救了邻居大伯的急。多年以后,邻居大伯还是晓得了这事,每年回家探亲,都不由自主地感叹:“柳子真是个好人,也带出了两个好孩子。”
柳子就是我的母亲。母亲是这样的人:借人一碗面,必还人一钵子米;宁肯自己吃玉米面窝头,也要让来家的客人吃麦面馍馍;宁愿自己和孩子冬天少烧把柴,也要给爷爷奶奶住的窑里烧把火……这些点滴小事一直印在我心中。如今,她老人家已经76岁高龄了,尽管腿脚已极不方便,但每天早上起床以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一如既往地带头清扫门前的大半条巷道,风雪无阻……
母亲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由子女辈传至孙子辈,就像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一样。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具有二十三年党龄的党员干部,也肩负着组织上服务一乡、造福一方的重托。我给党员干部讲得最多的一段话就是:当干部就要能吃亏,能吃亏才能少是非,肯吃亏才能有权威,常吃亏才能有作为,多吃亏才能有人紧跟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千万不能投机钻空子,不能贪占小便宜。始终坚持吃亏是福,在物质利益上豁然大度,在名誉面前先人后己,在人际关系中尊重他人,家庭才能和睦,事业才能顺遂,群众才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