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才土壤 建设人才强矿
2018-11-20梁志国
■梁志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何把十九大人才工作精神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在企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各类人才充分涌流,助推企业改革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多年来,阳煤一矿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人才的教育培养,牢固树立教育培训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树立“人是兴企之本,才是企业之源”“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把人才建设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我们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进”人才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统筹抓好岗位操作、专业技术、业务管理、科技创新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大师工作室”“技能实训基地”“导师带徒”“学练比”“五小创新”六个人才素质提升平台,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考核六方面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各类人才队伍创新创业的活力,形成了各类人才持续成长、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提出人才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一、依托传统培训平台,做好人才培养文章
一是要依托职教中心,利用“课堂培训、实操培训、网络培训”三驾马车,依法开展安全持证培训和技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全员培训、全员提高的目标。
二是依托“学练比”活动,定期举行员工技能大赛,重奖标兵、重奖技术能手,让广大员工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上成才。
三是依托“导师带徒”活动,发挥“土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行现场岗位培训,手把手教技能,问答式传经验,帮助青年员工更好更快地掌握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是依托实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组织“真刀真枪”练习,实施高技能理论培训,进行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实际演练,使参训人员快速提升技术业务水平。
五是依托岗位轮换、挂职锻炼,提升科、队级干部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把挂职锻炼、岗位轮换作为培养后备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安排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等方式,让他们在多种岗位上经受锻炼,为企业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素质的干部管理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育手段,促进员工学技成才
一是借力“五小”创新竞赛,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提高全员素质。实践证明,“五小”创新活动,不仅能为企业培养和发现一批主动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人才,而且还能示范带动更多的员工投入到创新实践中来。今后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开展“五小”竞赛,在完善竞赛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推动企业人才辈出、持续稳定。
果然,当我推开家里的门时,颖春正站在门口像迎接贵宾一样等着我,而且,屋子里摆满了鲜花。颖春笑眯眯地对我说,欢迎孙局长回家。我却没好气地说,现在,你该满意了吧?颖春一把拥住我说,怎么能说满意呢?那不是一般的满意,而是相当的满意。我却推开了她说,颖春,可能要让你失望了,今天下午,我已经找周书记辞职了。颖春听了,像看着一个癫子一样看着我,然后,便哭着一枝枝地撕碎了那些摆在屋子里的鲜花。
二是发挥人才典型的辐射引领作用,激励员工学技成才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任海平、宋青红、朱俊林、姚武江等劳模、技术大师、高校生人才,要广宣传、重奖励、给位子、压担子,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矿职工尊重人才、崇尚技能、投身创造的内在动力。
三是组建煤矿各主体专业事故处理“沙龙协会”,集合各专业高技能人才,建立技术人才微信或QQ交流群,定期探讨、研究、分析处理煤矿各类事故的方法,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四是组建大学生技术攻关团队,搞好后续技术人才的接替和技术课题的研究开发。
五是利用员工轮岗放假,对各类技术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系统再培训。对选派出去的学员,要提高门槛、提高标准,对学习效果严格考评。同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厂家技术人员和专家授课指导,真正提高技术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切实保证培训效果。
三、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创优人才发展环境
二是构筑人才培育的新机制。围绕岗位操作、专业技术、业务管理、科技创新四项人才队伍建设,要分类出台新的政策文件,就各类人才培养、使用、考核、奖励,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为今后人才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三是打造人才发展新平台。努力探索、创新、搭建“互联网+”教育培训新平台,为企业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员工素质提升走出一条新路。
四是创建暖心聚才的软环境。打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对有技术、有贡献的专业人才,加大选聘力度,推动技术管理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打破大锅饭工资分配制度,使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工资高上去,普通岗位、劳动力充裕的岗位工资降下来,并探索对技术人才进行差别化激励,用经济杠杆调动技术性人才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技术骨干与厂家技术人员多接触、多学习、多培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切实为技术骨干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