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民生”二字写到了实处
——记黎城县黎侯镇党委书记王瑞岗
2018-11-20李剑力申秉琨孟亚男
■ 李剑力 申秉琨 孟亚男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他统揽全局,居高望远;作为一名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干部,他恪尽职守,为民代言。
他对事业充满激情,他对百姓心怀感情。人生的天平上,一头是事业,一头是百姓。
开发、开放、开拓,他昼思夜想,身体力行;农村、农业、农民,他魂牵梦萦,牵挂心头。
他凝心聚力,直率大方,是个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人;他真诚善良,是个牵挂百姓的贴心人;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自己人生的追求,是个扑下身子一心为全镇百姓谋利的人。
他,就是黎城县黎侯镇党委书记王瑞岗。
把“民”字写好,就要时时处处以百姓需求为工作准则
“不会抓经济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会帮民富的书记,不是称职的书记,不会写民生二字的干部,不是一个好的公仆。”这是王瑞岗的一句口头禅。
在上遥镇党委书记任上工作了4年的王瑞岗,2016年9月被组织调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黎侯镇任党委书记。上任之初,带着全镇农民“脱了贫、致不了富”的问题,他一头扎进村里摸排情况、了解民意、分析原因。白天在田间地头向老乡问计,晚上盘坐在农家炕头向百姓问策。经过一个多月的下乡调研,他跑遍了50个村的沟沟岔岔,掌握了全镇农民“脱了贫、致不了富”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民们长期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效率极低,尽管脱了贫,但收入上不去。问题找到后,他根据各村实际,在农业调产上,制定并实施了“以上村、望北等村为核心区域,建设1000亩林上桃果,林下套种大蒜、花生板块,带动农民亩均增收6000元;以岩南、洪峧河等村为核心区域,建设1000亩优质小米种植板块;以赵家山村为核心区域,建设豆腐、食用醋系列产品循环经济项目和布艺黎侯虎缝制板块,带动周边村民靠豆腐和布艺黎侯虎增收,力争使赵家山豆腐系列产品进入超市,形成年产量1000万公斤,布艺黎侯虎年缝制量达到100万只;以三坑(坑东、坑西、坑南)一川(正川)为核心区域,建设1000亩尖椒和500亩玉米育种板块;以岩井、宋家庄、坟交等8村为核心区域,建设万亩优质核桃树、花椒树板块,使之成为年产100万公斤的核桃基地和30万公斤花椒基地;以上桂花、下桂花、南村等村为核心区域,采取‘合作社+基
地+农户’的形式和‘一村一品’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商标‘五统一’的西瓜、葡萄500亩种植板块,使之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园区;以陈村、北桂花、青南、辛庄等村为核心区域,建设万头高效优质畜牧养殖产业板块;以北桂花张俊玲、谷驼高秋英等能人为核心区域,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的‘炕头经济’板块等八大高效特色产业板块,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聚集度,使农民增收有了稳固的基础。目前,八大高效特色产业板块已初具规模。
把“民”字写大,就要把百姓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征地、拆迁工作好比一座桥梁,一头事关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群众利益。如何既依法征收、拆迁,不误国计民生,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群众利益?这是摆在每个乡镇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众所周知,黎侯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黎侯人经济头脑灵活,讲利重义,兴办的“五小企业”使近2000农民务工经商走上了富路。但由于受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影响,好多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转型升级迟缓,导致关停、倒闭。曾经从农田走进车间的农民,不得不从车间重新回到田间;曾经风生水起的“五小”企业,却成了让镇政府头痛不已的“包袱”。如何盘活存量资产,把“包袱”变为财富,那只有一条路,就是引资金、上项目。
在引资金、上项目那些天里,王瑞岗与县领导三赴北京、五上太原、八到长治,用颤抖的手叩开一个个曾在黎城和黎侯生活、工作过的老领导、老首长的家门,用真诚和毅力叩开老前辈的心扉。不少老前辈已退职多年且病魔缠身,但他们通过子女、好友设法寻找合作伙伴,最终成功引进了“山西汇禾源公司三项一体农产品循环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这一项目引进了,1个亿的资金到位了,征地、拆迁却成了一个难啃的骨头。项目需占地35亩,可破产清算了的晋福搅拌站只有15亩地能盘活,剩下的20亩还要从群众手中征占。然而,在黎侯镇这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农民把土地看得比命都重要,谁也不想让保命田被征。
怎么办?怎样才能让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让出土地,使汇禾源公司三项一体农产品循环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开工?在今天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单靠行政命令或者群众的思想觉悟来做征迁安置工作,已经行不通了。那么靠什么?长期在乡镇摸爬滚打、与群众打交道的王瑞岗,没有单靠行政命令,而是登门上户以心换心、以情感人,和征迁户交朋友!
在和征迁户最初联络时,有的住户不开门,他就干脆守在其家门口,趁户主买菜或和邻居聊天时一次次主动搭讪,即便遭受冷遇也毫不气馁,而且永远站在征迁户的立场上,用真情换理解,用沟通换支持,用苦累换进展,用作为换成效。他始终坚持把群众当亲人,分担他们的忧虑。他对征地户说:“‘地’是一种精神依靠,一种灵魂寄托,尤其对咱们以土地为生的老百姓来说,地是命根,但没有项目,咱只能吃饱饭、挣不上钱。”无数次的苦口婆心、发自肺腑的贴心话语,消除了征迁户和他的隔阂,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因为他再清楚不过,征迁工作征的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一颗颗老百姓的心。
在取得征迁户的基本信任后,他趁热打铁,将公平、透明的征迁安置政策,细致入微地向百姓一一解释,润物细无声般的疏导工作,化解了百姓的思想疙瘩,再次赢取了群众的心,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建设。
20年来的农村工作,使王瑞岗深深感到:“当群众想不明白的时候,就要耐心细致地把政策讲给他们;当群众因为有困难而产生顾虑的时候,就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顾虑。只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群众就会理解,就会支持,就会配合。”
把“民”字写实,就要把百姓的每件小事当做大事来对待
乡镇任职20年来,王瑞岗始终把百姓的每件小事当做大事来对待,把关心弱势群体、为民排忧解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清醒地知道:生活贫困的群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更加需要党和政府的扶助和关怀;百姓的每件小事,关乎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居民家里能在冬季供暖时供上气吗?温度能跟上吧?”这是去年10月份,黎侯镇接到煤改气任务后,王瑞岗反复考虑的问题。因煤改气涉及2个社区和11个居民小区,又面临着冬季马上到来,一旦开始施工,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煤改气工程,让居民能正常通气供暖。时间紧、任务重,王瑞岗每天盯在施工一线,督促工程进度,用自己的汗水与辛劳,带领大家打赢了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战役。
在当前黎城县棚户区改造工作中,作为棚改主战场的掌舵人,王瑞岗面对被征收户提出的各类问题,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反复讲清道路,讲清政策;对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既耐心解释,又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用他的话说:“只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让先拆的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后拆的占便宜,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工作就能办好。”
黎侯镇北泉寨困难群众牛本令年近70,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儿子女儿因小脑萎缩常年卧病在床,还有两个10多岁的孙子在上学,生活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他走进了牛本令的家,看着躺在床上瘫痪的病人,看着年幼的孩子,作为一个镇的党委书记,他内心感到很内疚∶“群众有困难难道不是自己工作的失职吗?”于是, 他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放到牛本令的手里, 眼含着泪花走出了家门。回到镇里, 他即刻召开党政联席会, 一方面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向牛本令捐款捐物;一方面让村里雇佣牛本令担任保洁员,让其既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又能临近照顾母亲、孩子。晚上他将牛本令一家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在他的努力下,短短10多天, 就为牛本令一家筹得社会的爱心善捐9万元。
真情回报总有时。王瑞岗在基层领导岗位上所作出的努力贡献,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2017年7月,他被黎城县委评为“十佳共产党员”;2018年4月,他被长治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