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编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018-11-20黄增才
◎黄增才
电视新闻因为包含声音和画面等元素,有着独特的制作要求。从业人员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加工制作需要有一个通盘的全周期考虑,才能更好的做好闭环工作。笔者从十几年的一线采访制作经验中,重点谈一下常见的几个实操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设备故障问题
(一)设备保养维护不到位。
目前在一般的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最常用的设备无非是摄像机、储存卡、脚架、灯光、麦克风、电池以及非编系统等。人员比较充足、设备比较完善的单位往往会分工比较明细,保养维护也能专人专岗,工作比较完善到位。但在很多基层单位,人员配置紧张,“一肩挑”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全盘接手。
首先在摄像机方面,由于设备昂贵,一般使用年限都比较长久,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寻像器倾斜。在很多型号的广播级摄像机中,寻像器构件与机身结合处都有一个调节旋钮,供摄像人员根据个体需求调节合适的位置以便更好的监视寻像器里面的内容,反复的调节以后容易重现螺丝滑帽等现象,导致寻像器不水平问题,就好比我们的家用电视机安装得不水平一样,看着别扭难受,同时会给摄像人员在构图水平方面造成困扰。最直接的解决方面就是,在调节好水平的前提下及时扭紧旋钮,日常要避免在没有松开旋钮的情况下暴力拉伸,导致“滑帽”脱轨现象。另外,例如电池用久之后充电“虚假饱满”的问题,因调节摄像机寻像器亮度导致的真实录制画面亮度不准确的问题,以及调节摄像机的后焦距造成的对焦问题等,都是在操作摄像机过程中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电池的假电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温度对电池的影响和电池本身材料质量问题。寻像器的亮度和对比度的调节,则可以充分利用好彩条进行调节,同时在拍摄时利用好斑马纹的参照作用,减少因为显示器和周围环境原因(如高反光环境)对摄影画面光亮度的误判。
其次是储存卡实际可用空间和显示可用空间不符的问题,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储存卡的删除后仍可恢复功能和卡本身的质量问题,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定期进行储存卡的格式化,同时在平时的使用中要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尽量不要预备着顶格使用满其中的存量,这在电子设备中应该也不是难事,只是要养成定期处理的好习惯。
再者是脚架不稳下滑。脚架为了方便收缩,设置了很多关节和调钮,在反复使用和承重的情况下,容易令关节处滑丝、结合不紧密等,再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用面巾纸起到水胶布一样的作用,临时给以加强结合,但事后需要尽快更换相关零部件,以免出现摔机等严重事故。
(二)因环境变化等突发因素造成的临时障碍
1.气温变化造成的“起雾”现象
2.不同组合的无线麦克风相互干扰
这种情况叫频率干扰,通常是两组无线麦频率太近造成的,这时需要把两组无线麦的频率调开一点,避免某些边频分量落入邻道接收器的通带内,造成邻频干扰。这种情况,在很多媒体同时进行的采访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这时摄录人员带上耳机进行实时监听就很重要了,因为光看音量的电平跳表是看不出问题的。
(三)设置失当造成的故障
1.摄像机系统的预设问题
如今的摄像机系统里面,往往可以同时兼容几种模式,视频图像制式、文件系统、分辨率、记录格式等都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如果播放设备、读取设备、存储设备没有设置成同一模式下,很有可能显示不完全或者直接不兼容。最容易造成的失误是,在同一张存储卡上分别记录了不同的模式,由于在查看只显示了当前的模式,很容易把隐藏的另外一种模式的记录内容忽视或者勿删除掉。
2.存储卡写保护后写入失败
为了避免误操作丢失重要数据,很多的存储卡都有被写保护开关,开关保护后不能进行写录和删除。解决方法就是拨开这个保护开关解除保护。也有些因为长期插拔导致了金属接触片有氧化或磨损的现象,遇到这情况就用解决内存条的办法对付,可以找一个干净的橡皮擦,在金属接触片上来回的擦几遍,一般没有大的破损都可以解决了。
接着,有学生围出图4,这也占2格吗?怎么说明它也占2格?学生自然地采用了图5的方式说明:原来,4格的一半也是2格(倍拼的方法如期而至)!
3.无线麦克风接收器和发射器不在同一个频率上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把无线麦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调节在同一个频率上,并在摄像机中选择相应的接受通道,同时调节好音量便可以了。要特别注意因为电池电量不足,或者某些接触不良带来的声音干扰噪点。很多经验老到的记者都会在采访时同时开放摄像机内置现场声道,万一采访专用声音通道出现问题,或者想用一下记者提问的声音,多备的这个现场声道也会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采编过程中的失误
(一)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的配合失误
1.时间上的误差
某些采访需要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进行,摄像人员应该提前开始录制,对光圈、焦点等及时进行快速处置,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再加上现在的很多摄像机已经有图像缓存拍摄功能,对于要抓要抢的画面可以开启这种预录制功能,缓存拍摄时间也可以相应的在里面进行设置。而对于光圈、焦点的瞬间处理,可以在自定义快捷按钮中设置瞬间自动光圈和对焦,这样在紧急情况下也能节省不少宝贵时间。有些不急不慢的街头采访中,也可以先和采访对象闲聊一下,稳住对方以便和摄像记者同时以最佳状态进入主题。
2.空间位置上的配合失当
在一些常规的采访拍摄中,文字记者时刻也要有摄像画面的意识,和采访对象及摄像记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预留前期准备时间给摄像人员选取好角度、完成好光圈和焦点的处理等工作。尤其是在采访过程中,举麦的手势和所处位置非常重要,这将影响着整个的画面构图。在举着麦克风进行采访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住不要让自己的后脑勺遮挡住镜头,也不要让被采访对象的面部、眼神朝向过于偏离镜头。
3.针对性画面的拍摄缺失
在剪切采访时,一般要专门拍摄一些转场镜头,方便后期画面的切换。另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人物或图像,要专门交待拍摄,免得在后期剪辑时没有相对应的画面,显得声画脱节。
(二)稿件处理失当
1.谐音字造成的困惑
因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等原因,很多播音稿件是没有出现字幕的,谐音字的出现很容易造成误解。例如“车队撞了”和“车对撞了”,光听声音是无法辨析的,诸如此类的同音字还有很多,我们在处理电视新闻稿件时要避免谐音造成的歧义和费解。
2.语序不当等常见语病句式
笔者长期生活在广州一带,语序不当的现象在当地尤为突出。比如广州人常说的“我吃饭先”“我走先”“有问题我觉得”,这些广式的普通话在语法里面其实都是不恰当的。像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歧义、句式杂糅这些常见的语病类型,也要在日常加强语文功底,避免发生。
3.常识性规范化错误
一些常识性错误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推理可以避免,比如一个小小的鱼塘,业主表述说可以每年生产育苗几万吨,多推敲求证一下就可以避免一些违背常识的说法。规范性的用语在新闻报道中就更加广泛了,比如“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不能称“村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能称“区人大副主任”等等。在法律类、涉及民族宗教、领土、主权和涉及港澳台类等新闻规范化用语尤其要加强学习,避免踩上红线。很多地方媒体的新闻部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出规范用语表和领导干部的排名顺序,这些规范涉及政治意识等高度,应该好好把握并牢记在心。
(三)后期编辑失当
1.声道混乱,音量参差不齐甚至缺失
比较规范的做法是统一声道管理,现场背景音多大,放在哪条声音轨道上,配音、采访同期声放在哪条轨道上都进行统一规范。尤其要注意现场背景音量过大、左右声道丢失其一的问题,否则会让受众收听收看很不舒服,甚至根本听不到。
2.输出参数设置问题
在非编软件时间线上制作完成后,一般还要进行输出打包,这时的参数设置既要追求高质量更要跟播出系统相兼容。在制式、格式分辨率、码率、视音频结合方式等方面的选项上要注意把握,保证其输出后能够正常高质量播放。
3.检查不严格出现黑屏等纰漏
由于画面剪辑连合的原因,画面与画面之间很容易出现细小的空隙,从而导致黑场瑕疵,这需要进行认真的制作后检查和播出前检查。在剪辑软件上也可以选择 “自动吸附”的功能,并放大到一定程度进行剪辑。认真核对可以及时发现坏帧、跳帧、字幕错位等细微的纰漏。
综上所述,是笔者在一线新闻采编实践中比较常遇见的问题,当然问题远远不止如此,也会随着时间的变迁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解决的办法和技术手段也是日新月异,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样梳理总结一些目前常见的问题,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新闻实操的借鉴和历史的印记,在电视新闻采编实践中为大家提供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