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2018-11-20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前30年GDP增速年均10%,即使是算上后面的10年,40年平均9%,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过去40年我们做得好,最成功的其实就是两条:改革与开放。改革无非就是往市场化的方向走,开放就是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这其中也包括金融改革。过去40年的金融改革,可以简单概括为:数量比较大、管制比较多、监管比较弱。这实际上是说,虽然金融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足。
中国金融改革的不足,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是金融效率有所下降。边际资本产出率是衡量金融效率的常用指标,意思是每生产一个新单位的GDP需要几个新单位的资本投入。在2007年时,该指标是3.5,到2017年增长到6.3,即同样的资本投入所能获得的GDP的产出越来越少,这表明金融和资本效率在下降。二是金融风险在上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了三大攻坚战之一。
一边是金融效率在下降,另一边是金融风险在上升。我们的金融体系到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当前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支持。从普通家庭的层面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未来普通家庭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资产性收入,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老百姓有很多金融资源没有地方安放,因为没有很多的资产可以供他们投资,即供求不匹配。从企业部门来说,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制造业粗放式的要素投入来驱动,未来则更多要靠创新和产业升级,那么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会不一样。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提高对风险的处置能力、承受能力以及对信用的评估能力,这与原来传统银行看财务数据、资产负债表、抵押资产等有很大不同。
二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是很清晰,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还是存在。比如,有的地方主导的“双创”引导基金,政府希望办好事,但最后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再如,政府一直倡导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以行政性手段为主,强制性压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三大攻坚战的第一个攻坚战,那么未来的金融改革应该怎么走?最重要的一条是,要继续走市场化的道路,强化市场机制。具体而言是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过去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未来在很长时间内可能还是以银行为主,但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多的、更大的作用,也就是政府多次强调的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第二,在资源配置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是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守住底线。监管框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有效公平的运行,最关键的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