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先锋引领“绿富同兴”
2018-11-20熊超
◎文/熊超
在2017年的夏秋时节,走进坐落于医巫闾山山脚下的北镇市罗罗堡镇党群共建创业扶贫示范基地——小三块石村的200亩菜园,那里是一派繁忙的场景。50多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妇女采茶、除草、送货忙个不停,东南角百来号游人有的观看采摘,有的坐在竹椅上品茶,有的争相合影拍照,人们的欢笑声、不远处加工厂房里隆隆作响的机器声汇成一段和谐的旋律。
这座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东北地区首家茶园,创造了我国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迹。
“茶园有今天,北镇市、镇、村三级党组织就是身后的‘三块石’。”北国春茶叶种植有限公司经理任辉开门见山,“自2015年年底落户,每天都有3名党员干部驻园服务。不到两个月,他们就帮助完成了涉及110户的土地流转,连续奋战7个昼夜,亲手打了两眼160米深的灌溉水井,光办电就给我们省下4万多元。”
年逾七旬的丁大娘在地头上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4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在党群共建创业扶贫示范基地里,全是日工资,一天平均收入百八十元,一年只干5个月的活,平时还能照顾家里。土地流转了,老伴在外打工,三笔进项加一起,一年纯挣3万多元没问题。”
“这两年,茶园生产的辽红牌闾山红茶实现了北茶南销,企业创效益800多万元,支付工资款额达180多万元,像丁大娘一样的11个贫困户已提前‘摘帽’。”村干部石秀峰接过话茬儿。
闾山茶园这个农业绿色发展的范例,也是锦州市红色先锋引领“绿富同兴”党建工程的缩影。这项以创新思维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供给侧”向农业绿色发展“需求侧”精确制导、精准发力。通过提供优质好用的党建“产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的党建工程,主要内容是以市县乡党组织书记领衔的350个“标准化、清单化、实物化党建项目”为牵动,与534名第一书记主推“绿色+”模式,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等方面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新农村。把“三产融合”项目纳入1133个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规范化党支部创建内容,让绿色发展“火车头”动力更强。以典型带动、政策驱动大力支持农村党员争当绿色发展的实践者、示范者、奉献者,让党员形象“做”出来。
为让党建“指挥棒”更精准有力,锦州市委加大“生态锦州”在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围绕48项“硬杠杠”层层签订了责任状,防止责任“挂空挡”。同时,建立了双月调度会、常委包带基层、基层党组织对标定位升级、村干部岗位目标管理、专项督查等13个加强版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确保党建工程从名词概念落实到地面,最大限度地释放党建“红利”,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水涨船高”。
534名第一书记培育764个特色产业项目
近年来,锦州市委把“绿起来”和“富起来”作为树立锦州形象的“投影仪”、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通过市县领导干部“四深入”活动帮助第一书记,点对点、面对面地将5300余个党建工程难题解决在一线。市县两级累计投入服务群众经费、村级组织运行经费和党建工作经费3.1亿元,让第一书记工作既接地气更有底气。
记者实地探访十几位第一书记,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股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引进投资7.5亿元的“农兴互补”项目,打3眼深水井,发展260亩高效果蔬大棚,户均增收2万余元,这是市环保局驻义县头台村第一书记张书强交出的部分成绩单。
像张书强一样,3年多来,554名第一书记帮助建设的727个活动阵地已成为领航“绿富同兴”的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473个绿色产业项目和291个支柱型生态富民项目,构建了集聚度高、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资源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体系。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318个软弱涣散村全部转化升级,54个贫困村、2.7万人如期摘掉“贫困帽子”。
1000多个美丽乡村实现既有“颜值”更出产值
环村有绿带,道路有绿网,街心有绿地,广场有树荫,庭院有花果……辽宁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凌海市小上村的农家田园风光美丽如画。
小上村农业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式都拥有亮丽的“绿色基底”。152栋连片的特色农业香瓜大棚、1500亩的红色农业五味子、平均直径40多厘米粗的银杏树为代表的万棵绿色农业经济林,被小上村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三大“钱串子”,全村350余户村民靠“三色农业”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过去外出打工,每天挣70多元养活三口之家,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2016年,建起1亩暖棚和4亩冷棚后,头茬香瓜收入8万元,第二茬黄瓜又挣了3万多元。”谈起小香瓜变身“脱贫果”,村民刘鑫宇说:“多亏了村党支部这个坚强后盾。投资、科技培训、打井、修看护房、销售全是‘一条龙’服务。就连苫布、钢架、铁丝等都准备得一应俱全。”
和小上村一样,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嬗变使锦州地区的各个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义县西后台村党支部在“生态+健康产业”上做文章,种植“威仙灵”中药材1000亩,小山村走上绿色转型崛起之路。黑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79个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为125个村的农民发展“互联网+订单种植”“土地共享”等新业态铺就了一条“网上高速路”,使绿色资源转化为“钱”景广阔的财富。绿色农产品年成交额达到6300万元。
锦州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党建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数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292公里,栽植绿化树木328万棵,安装路灯2.16万盏,13669条小街小巷基本实现了“洁”和“畅”,100个村基本达到了国家级绿色村庄标准,279个宜居示范村从亮点到亮面,辐射带动“三品”认证面积达到630万亩,特色蔬菜面积发展到170万亩,优质特色经济作物近20万亩,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到8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
2万名农民党员成为绿色发展“领头雁”
锦州市委综合考虑基层党建的时空条件、成员分布、群体特征、绿色产业类型等因素创新党组织设置,实现了以35个基层党建指导站为龙头、4200多个党员先锋岗和2100多个党员责任区为纽带、1133个便民服务站为依托,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业绿色开发中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功能有效覆盖。如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设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在产业链上,已成为锦州党建工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义县七里河村在3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小组,村干部和党员先后筹资116万元,折成股金给贫困户,在高效温室大棚里,栽植扶郎花苗28万株,每股分得红利5000元。2016年,作为义县首批脱贫销号村,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扶郎花全部脱贫。
如何让“以绿色发展为先导的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如何践行“绿色发展使命”?锦州市委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专题专门专业”的定向培训、“实地实景实情”的现场教学、“真人真事真心”结对帮带等办法,让广大党员增长才干、增加智慧、增强本领。
据此,锦州市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通过选树100名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在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中当先锋、打头阵。
由党员牵头创建的义县杂粮、凌海百合小菜、北镇葡萄、黑山绿色芳山有机食品等百余个绿色品牌享誉全国,形成了“创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百姓”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两年多来,锦州农村广大党员培养职业农民7099人,带头推广应用绿色生态技术1650余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682家,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43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7家,家庭农场92个,造林面积新增18.6万亩,推动土地流转194万亩。
令人欣喜的是,在党建工程中,2216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1629名致富能手被培养成为党员,1742名党员致富能手成为村“两委”干部或后备干部。涌现出“一好双强型”村书记710名,1800多个义工型党员服务队帮助群众解决难题7400余个,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207万元,“绿色志愿者”已成为锦州广大农村党员的第二张“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