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8-11-19周浩
周浩
摘 要:文章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核心素养”为方向标,从具体的案例阐述“教什么”和“怎么教”,从深研教材“趣”“需”入境;储备素材,知识迁移;留足空间,自主探究;加强对比,探究本质四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而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趣”“需” 迁移;自主;对比;探究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13
作者简介:周 浩(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株洲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兼年级组组长,中小学一级教师,专科。
近年来,我们一线教师在“核心素养”这新一轮课程改革方向标的指引下,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那核心素养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在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独立自主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深究学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而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深研教材,“趣”“需”入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度地处理教学资源。比如,笔者在执教“角的大小”时,利用三个角的争吵“我的角大”引入,请学生作为参与其中的裁判,“你能够给它们评评理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兴致特别高。这样的引“趣”入境,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很好的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时,其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便会促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学习。比如,笔者在执教“梯形的面积”时,由于现场课桌面的形状就是梯形,于是顺势引入 “原来梯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面前就有一张颜色鲜艳的梯形课桌。设想我们要给课桌面铺上一张大小合适的桌垫,你知道需要多大的桌垫吗?”学生马上就联想到:“要知道需要多大的桌垫,就要知道课桌面的面积,要先求出梯形的面积。”师:“你会求梯形的面积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梯形的面积。” 自然而然引出探究“梯形的面积”。我们的数学学习有时是源于需要,方便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情境应力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的需要,使之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储备素材,知识迁移
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合理利用学生的储备知识,引导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比如, 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简易方程”例3的20-x=9时,是从以下四个层次呈现的:
第一层次:从复习简单的例1的 3+x=9、例2的3x=18着手,唤醒学生的旧知,并为实现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确定研究点——从20着手,等式两边同时加或者减20可以吗?学生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加20,那么原来的方程就变成40-x=29,比原来的方程还要复杂,不可取。”“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20,那原来的方程就变成0-x=9-20,我们没有学过,不会解。”既然从20着手不行, 那能不能从未知数x着手进行研究呢?学生探究之后就会发现“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x,那原来的方程就变成20-2x=9-x, 我们不会解。”最后学生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x,原来的方程就变成20=9+x,这个方程容易解答。”
第三层次:比较3道例题的区别和联系,巩固刚刚习得的经验,学生发现:“原来这道方程是减数未知,我们可以从未知数x着手进行解答。”
第四层次:出示2.1÷x=3,放手让學生计算研究,深化经验,学生会惊喜地发现,遇见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有办法可以很快解决的。甚至还有学生总结 出:“这道方程是除数未知,那我们也可以从未知数x着手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留足空间,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过程力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比较、猜测、归纳和整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手脑并用,探究发现。
例如,笔者在执教“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在教学时借助可操作的梯形学具,并在学具中标明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学生自主探究时,便可很快找出上底与下底的和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原来的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原来的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我发现原来的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原来的梯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我发现原来的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转化成的三角形的底,原来的梯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就能直观地找到对应要素的关系,同时也照顾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效避免找不到对应要素的现象出现。
又如,笔者在执教《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把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了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情况,最后经过比较发现“可以通过拆开看”“可以通过围来看”“还可以画一画”。待学生充分经历拆、围、画这些操作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操作中有没有得到一些经验呢?”学生思维立马被激活了:“我们发现不能把4个小正方形放在一起,拼成一个‘田字。”“我们发现一排不能超过5个。”“我们发现这几种情况,两侧各有一个小正方形,但不会出现‘凹字形的。”大家各抒己见,甚至有学生提出:“我可以先确定底面,再通过折,确定它就是左面、右面、上面、前面、后面,这样就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所以可以证明这张展开图是可以组成一个正方体的。”学生的操作加上语言的描述,还配合想象验证是否可以组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为其他学生的思考打开了新的思路。最后学生发现原来可以对这些展开图进行分类:1-4-1、2-3-1、2-2-2、3-3。
四、加强对比,探究本质
数学课堂应该适时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辨析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契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开阔思维,有想法说想法,有发现说发现,有不同意见说不同意见,说的正确的大家给予支持,错误的地方集体加以修正。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的对比。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将制图与解读数据相结合,并加强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点反映了数量的多少,线反映了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图反映了整体趋势并可对数据进行合理预测。我们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据的多少,而且能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探究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学习的方法,更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旋转时,与轴对称、平移进行从要素、结果两方面对比研究,透过三种运动的现象理解图形运动的本质: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了;同时也打通了教材前后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网络,抓住了数学学习的本质。
五、结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多些探究,多点思考,就会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学而思,思而强,学生才能真正化知识为动力,才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