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类文”在对话中行走 、“语用”中立足
2018-11-19陈佳
陈佳
摘 要:語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类文”是依据同一议题,结合教材和课外文本资源,把同一类的几个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类文阅读能发挥几篇文本组合的阅读优势,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取和聚合各类资源。文章以类文“淘金故事”为例,执教者在求同、比异、整合、判断中咬定语用联动点,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实现言意兼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类文;对话;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27
作者简介:陈 佳(1987—),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教材文本是当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资源,而类文阅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言实践资源。笔者认为,语用的着力点必须深深扎根于课堂中的语言实践。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五册《金子》第一课时后,在第二课时中选择了另一篇“淘金故事”——《牛仔裤的来历》,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在求同、比异、整合、判断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求同——挖掘文本找相通,强调语用联动点
类文阅读的出发点是文本间的联动点,也是教材学习达成目标的归宿点。类文阅读以篇带篇,举一反三,迁移听说读写的方法;类文阅读在丰富的素材间找共性,反三归一,总结学法。
1.迁移写法,举一反三
心理学研究表明,概括是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经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迁移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件的方法,通过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概括事件的一种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淘金的课文——《牛仔裤的来历》,看看主人公李维斯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成功的。
师:读课文并思考,李维斯想到了几个绝妙的主意?结果如何?
师:那现在你能根据板书上的关键词来概括文章大意吗?
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回忆抓关键词概括文本内容的方法,再迁移到新文本,同时理清文脉。
2.对比人物,反三归一
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往往体现于他的言行。本课时笔者通过两位淘金者的相似经历,归纳共同的品质,总结成功的秘诀,升华主旨。
师:两篇文章中的人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他俩淘金失败后改做其他事情,都成功了。
师:这两个人做其他事时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师:同学们,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他们经历相似,同时还发现他们具备的品质:勤劳、会发现、会思考、会创新,这也是成功的秘诀。
所谓“由表及里、言语衬人”,本文就是通过两个人的几件事例,侧面衬托出人物共同的特点与品质。
二、比异——比较文本取其长,放大语用联动点
语文学家夏丏尊曾经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好的结尾应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样文章才不失魅力。
师:对比结尾有什么不一样。
生:《金子》一课用彼得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地总结成功的经验。《牛仔裤的来历》中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交代结果。如果让你给《牛仔裤的来历》加一两句含义深刻的结尾,你会怎么写呢?
生:李维斯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牛仔裤上。”
师:你能模仿《金子》的结尾,现场学习力很强啊!
生:李维斯自豪地对大家说:“只要辛勤劳动,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就会成功。”
师:你是直截了当地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供大家学习。
生:李维斯说:“我的金子在我手中,在我生命中,我的金子不止这一块。”
比较两个文本的结尾,《金子》用彼得的一句话总结成功经验,《牛仔裤的来历》以最后一件事作为结尾。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们很快能发现《金子》结尾的优势,并模仿金子的结尾来写,化身李维斯表达所思所感。
三、整合——整合文本补空白,抓住语用联结点
由于文章表达的需要,作者会省略文中的一些内容,从而形成“空白点”。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平台。类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组装,找到类文阅读间的空白联结点,灵活创设语境,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想象弥补起来。
1.补白文章背景,触摸文本旨意
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才能触发感想。“淘金故事”背后就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淘金热潮,这个背景与作者淘金失败的结果是息息相关的。
师:淘金如此辛苦,为何失败呢?
生:文中说很多人蜂拥而至,淘金的人越多淘到金子的可能性就越小。
生:《金子》中说听说无意中发现金子的,并不是每天可以发现金子的。
师:道听途说,追赶淘金热潮,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课前大家都查阅了关于“淘金热潮”的资料,谁来说说?
执教者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们发现两位淘金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自然引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淘金热潮。借机补充关于“淘金热潮”的资料,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信息,再升华文章主旨。
2.补白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
在绘画艺术中留白是一种很普遍的艺术表达方法,绘画的作者通过留白给参观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把文章中的留白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补充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师: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
生:李维斯想淘金者们不会吝啬一点小钱,他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过河了。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点小钱”?
生:因为对于淘金者来说,他们是去淘金赚大钱的,坐船的钱是小钱。
《金子》一课作者详写了彼得看到的、想到的,而《牛仔裤的来历》中“李维斯注视着河水,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突然,他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摆渡”,这一句给读者留白。执教者抓住留白,训练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四、判断——取题立意多角度,抓住语用联结点
文章题目,犹如人的眼睛,一目传神,能尽传全文的题旨。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取题立意可以多角度,执教者“以生为本”,让学生去判断。 在取题立意方面我们应倡导多角度、多元化,围绕文章主旨即可。
师:比较取题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吗?《金子》有什么含义?
生:金子象征着财富。
生:金子在文中代表彼得的成功。
生:金子代表彼得勤劳的品质。
师:《牛仔裤的来历》题目又是根据什么来取的?
生:李维斯发明的牛仔裤。
师:根据李维斯最后做成功的一件事来取的,取题的角度可以不一样,如果让你给《牛仔裤的来历》换个题目,你会换成什么?
细读文本的字里行间,语言训练实践的资源俯拾皆是,类文的比较阅读更是为语言实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搭建了更广的平台。教师要用慧眼发现类文资源,用匠心利用类文资源,实现语言内化到语言外化的过程,从而保证语言训练的扎实、高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继东.探寻文本奥秘 培养语用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5 (31):47-48.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