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新型工业化的挑战与对策

2018-11-19韩剑锋曹亚丽马心妍

中国市场 2018年35期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京津冀

韩剑锋 曹亚丽 马心妍

[摘 要]迈步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只有在三地协同发展中才能应对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挑战。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生态化的渗透和与全球化的结合,走出一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京津冀;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5.061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由于缺少工业化发展应有的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和社会机制等因素,中国无缘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又困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成为其工业化发展的原料市场地,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是极其微弱,再次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國工业化的真正兴起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化体系,为中国工业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大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

目前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在改革开放后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将于2025年到2030年实现工业化。但是,惊人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以资源的过度使用为代价的,是依靠低成本出口导向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工业发展中的速度与效益、规模与均衡、内需与出口、投资与消费等结构性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世界工业化不断向着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中国工业化应当进行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是工业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京津冀区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挑战

当前,京津冀区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挑战问题很多,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三大方面。

第一,信息化挑战。京津冀区域所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在根本上就是科技创新的现实挑战。目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等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重点发展制造业的信息化与服务化,不断进行工业化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的转变。信息化因素已渗透到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认知限度和思维逻辑,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越来越把创新因素摆在工业化道路发展的首要地位。而中国在工业化还未完成的途中又遭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势必会给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顺利进行形成障碍,迫使中国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创新,实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革故鼎新。然而,京津冀三地的科学创新能力还很有限,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在GNP中占到较低的比例,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群较为稀少,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不多,信息化运用能力不强,驾驭经济全球化的能力较弱。

第二,生态化挑战。横览全球工业化的发展态势,英、美等各个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把“粗放式”作为工业化的开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无限制的开发与浪费,工业化持续推进是以环境无限度的污染破坏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弱势者的竞争方式,且不谈其对计划经济否定的积极意义,中国以这种发展方式被动地进入无情的市场经济,“奋不顾身”地将优势资源用到极端,“不择手段”地以粗放式增长方式进行生产。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看似和谐,实则出现了地区性的污染转移,北京地区就将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搬移至河北省内,这样的措施只是缓解粗放发展的权宜之计,要彻底解决生态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这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等的生态危机,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工业化无序发展形成了约束,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之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全球化挑战。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改革,跨国要素的横向流动与纵向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增长,相互依赖的程度愈渐紧密,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当。中国自工业化进程以来,明显地形成了两个依赖。一是投资扩张依赖。京津冀地区出于地域传统与文化本性,区域经济一直具有非常高的储蓄率,一旦资本被搁置不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经济步伐将会减慢甚至中断。那么,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高的储蓄率需要高的投资率来进行平衡,而京津冀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必须追加更多的资金投入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率不会降低,也就是说,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高度依赖于投资扩张。二是过度外需依赖。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净出口率明显减小,京津冀地区纷纷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从宏观的出口规模来看,工业化发展还是较大地依赖于国外市场,一些产业的增长及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全球市场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就是说,一旦外需减少或是需求缓慢,京津冀以外需为主的产业增长率将会下降,企业生产甚至将出现负增长状况,这会严重影响京津冀区域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3 京津冀协同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对策

京津冀三地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打破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障碍,消除“一亩三分地”的区域局限,携手同心、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新路子。

3.1 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

第一,搭建深度融合交流合作平台,提高京津冀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地理优势,发挥政府、企业的领导作用,结合天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带动河北设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示范园区,不断构建园区内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利用京津冀区域产业聚集优势建立起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企业联盟,鼓励联盟间共同研发关键领域重要攻关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企业和项目间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工程,通过标杆企业的榜样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内企业和行业不断走向信息化。

第二,建立深度融合交流服务平台,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应建立如“两化”融合企业联盟这类的各种形式的“两化”融合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各类平台应带头发挥好示范标杆作用,成员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联盟应着力于打造信息企业和工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多项工业信息化活动,促进企业深度合作,帮助后进企业,提高实体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解决京津冀三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挑战,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3.2 工业化和生态化相渗透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京津冀区域工业集中、产业聚集,调整产业结构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首先,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着重关注钢铁、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筑建材等行业,严加管理年耗量超标的企业,重点监督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其次,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于河北省境内的小型炼钢厂、小型作坊、小型煤场等应立即关停,提高电解铝、焦炭电石等行业的生产能力,用技术创新代替资源血拼。最后,严格执行监督环保标准。对已有的行业企业定时进行能源消耗审核,不符合标准的严格令其进行整改,对于新上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者不准开工建设甚至依法停产关闭。

第二,加快绿色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京津冀区域技术进步,用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产业。加大力度研发清洁能源,实现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资料,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开发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新,用新型工业化代替传统产业,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同时,三地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降低法人税率、增加技术研发经费、补助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引导企业自觉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从源头真正解决生态污染问题,推进绿色产业步伐更快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3.3 工业化和全球化相结合

第一,平衡储蓄率与投资率。资本的积累即储蓄是实行工业化的前提,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基础,也是实现高投资的重要条件。相应地,高储蓄率需要高投资,必须保持京津冀区域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的平衡,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经济结构的有条不紊,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動力。一是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再倾向于政府和企业,政府的支出不再倾向于投资;二是激发人民的消费观念,打破区域内的传统节约意识和财富积累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分配制度,使人们消费得更有保障,更有安全感。

第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京津冀工业化的发展要想突破挑战限制,将劣势转换为有利条件,就要更好地“走出去”,更大规模地“走出去”。京津冀三地应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绝佳时机,在遵循国际经济的自由贸易规则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和经济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作为“走出去”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规则,积累国际经营经验,适时地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国际化经营,果断抓住商机,提高决策效率。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转移过剩劳动力,而是利用全球化的桥梁通道获取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形成国际产业链优势和渠道网络,减少对外需的依赖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饶毅.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7(14):21-23.

[2]李斌,陈军.中国新型工业化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7(8):276-278.

[3]屠凤娜.京津冀产业协同战略研究[J].城市,2016(1):23-27.

[4]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5]李寒冰.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活力,2013(6).

[6]苏熠贝.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7]尤丹君.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

[8]李君艳.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9]王丰国.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8(1).

猜你喜欢

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京津冀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