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布局大数据背后的焦虑
2018-11-19马路社
马路社
目前重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微笑曲线的底部,显然,重庆希望借助大数据等创新驱动因素,将微笑曲线往上抬。
老工业基地重庆突然发力大数据了。在重庆,大数据正在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1月26日,2018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重庆将重点打造“八项行动计划”,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长达1.6万字的报告中,“大数据”总计出现了12次。“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庆市政府工报告将大数据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某种程度上,重庆大数据计划正准备再次出发。过去几年,重庆在大数据领域颇有一种“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那么这一次,重庆为何如此急切?
二次发力 动作频频
2018年伊始,重庆便在大数据领域“大动作”不断,频频布局。
2018新年刚过,重庆两江新区在《智慧两江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及将推动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形成智慧城市示范地标。这是重庆首次明确提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概念。
没过几天,“二马”就来了。
1月11日晚上,重庆市政府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基于“城市大脑”的“智能重庆”。阿里巴巴宣布将在重庆成立“智能重庆中心”,输出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面融入重庆的智能化建设。
1月21日,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成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共计34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183亿元。
次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与九次方大数据、阿里巴巴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将在荣昌构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助力荣昌区生猪产业转型创新,构建辐射全国的生豬大数据全产业链体系。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农业单品产业链大数据中心。
紧接着,2月5日,城市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整合城市大数据产业链,构建城市大数据联盟,引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这并非重庆第一次表态要做大数据,早在2013年8月,重庆市政府就曾印发过一份《大数据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形成2—3个大数据产业园区、培育10家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形成500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不难看出, 与当初提出的目标相比,重庆大数据产业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除了该计划进展不顺,在各大有关智慧城市的排行榜上,重庆也很少上榜。比如2016年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榜中,同处西部的成都、贵阳分别凭借信息惠民、大数据应用上榜,重庆则无缘该榜单。眼看着时间走入2018,重庆的大数据产业并未溅起多大水花。
“经济第五城”守卫战
为什么重庆再次发力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我们不妨看看重庆2017年的成绩单。2017年,重庆市经济规模达到1.95万亿元,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五城。然而,虽已问鼎经济第五城,但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升级看,重庆无疑还面临一些挑战,推动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
过去5年,重庆三产结构从8.2:45.6:46.2调整为6.9:44.1:49,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推进;但必须正视的是,同一线城市比,还有较大距离,这一差距首先体现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上。在重庆经济高增速的背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格外显眼,投资驱动的特点比较明显。
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40.57亿元,占GDP比重为89.4%,高于全国76.4%的占比;与同期北京、上海、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相比(分别为32%、24%、22.9%),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些城市,创新对其经济增长贡献都很大。
从固定投资增速来看,重庆这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或将持续。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国7.2%的增长率。同时,也高于同期北京5.7%、上海7.3%的增长率。
这表明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高强度的投资驱动密不可分。而事实表明,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经济发展较依赖投资驱动以外,过去引领重庆发展的支柱产业,支撑力也明显在减弱,亟待提档升级。重庆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和电子制造,占据了重庆工业的半壁江山,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占据很大的份额。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容量趋于饱和,中国汽车产业已不可避免地进入“微增长”时代;而重庆的电子制造业同样面临产品档次、生产效率不够高的问题,需要提档升级。
“如果汽车产业再不谋求转型,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支柱产业能否支撑得住的问题,背后还有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后果不可想象!”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居琰此前曾表示。
2018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重庆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7.5%。不过,报告同时指出,重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韧性不够,还需进一步调整结构。
报告透露出的另一信息,则是GDP增速长期领跑的重庆主动将2018年经济目标增速下调至18年来最低。结合这一背景来看,重庆将在新的一年聚焦补短板。
会否出现一个“工业阿里巴巴”
在最近的表述中,重庆开始将大数据行动计划调整为“两手抓”,即一手抓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另一手抓智能化应用,深入挖掘大数据商用价值、民用价值、政用价值,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意味着,大数据已成为重庆下一波发展重要的着力点。
重庆已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后劲如何,则与智能化升级直接挂钩。大数据关系未来产业升级,重庆市政府发展大数据的部署无疑是明智的。
实际上,虽然重庆的两大支柱产业的规模和量很大,但附加值还有待提高。就像一条微笑曲线,目前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曲线的底部,而对于附加值高的两端,还有所欠缺。显然,重庆希望借助大数据等创新驱动因素,将微笑曲线往上抬。
重庆的工业规模非常大,有现成的产业支撑。这也意味着,重庆有很大一块试验田,来探索提升传统产业。如果能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与重庆大规模工业相结合,有可能出现一个“工业阿里巴巴”。但有人认为,重庆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因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机遇和风口,以及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抓手,不只是重庆感受到了,其周边省市中包括成都、贵阳等均与“数字经济”有了亲密接触。
尤其是已经尝到甜头的贵州。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取代重庆增速排名全国第一。以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年均增长5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6%提高到2017年的10.5%,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18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未来五年,贵州省将更加奋发有为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大数据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跨越。
当然,发展大数据,不存在先机,或是赢者通吃。昨天是贵州,不一定就会永远领先,情况也会出现反转。就好比在硅谷,可能一觉醒来,自己企业就落伍了。更多的声音则认为,贵州做得比较成功,经验也可以向全国推广,也可以将好的研发机构在重庆设置分点,实现城市的共赢。
随着大数据对人们生活的进一步渗透融合,智慧城市的建设程度将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挂钩,它会成为衡量一个区域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参照指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重庆,在新一轮比拼中要拔得头筹,显然不能放松在大数据领域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