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乡土民宿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2018-11-19王静
王静
摘要:乡土民宿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乡村的魅力缩影。由于近年来民宿设计同质化严重,地域特色缺失,制约了民宿的良性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考等方法,针对目前越地民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越地民宿空间更新策略,即为生活而设计,为文化而设计,为人性化而设计,以期为越地乡土民宿室内设计提供设计方向。
关键詞:乡土民宿 更新策略 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9-0138-03
前言
新时代的乡土民居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解决乡土衰败问题,一大批建筑师、设计师将眼光投向乡村建设,对乡土民居开展一系列的乡村实践,也催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建筑物。人们在经历了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渴望回到乡村去感受乡土气息带来的人情味与质朴。如今,一批越地乡土民居尝试更新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宿,设计师需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设计手法,保留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运用现代的技术与观念,营造出更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时代乡土民宿。
一、越地乡土民宿现状分析
(一)民宿概述
民宿(Minshuku)最早开始于日本,是由日本政府批准开业的个体家庭附带产业式的一种住房类型,这类民居多处于市郊或旅游区附近,且保留着当地浓厚的文化气息。现阶段我国台湾地区发展民宿已渐近成熟,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民宿管理力怯”。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确定了旅游民宿(Homestay inn)和民宿主人的定义。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民宿业主或经营管理者)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根据所处地域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单幢建筑客房数量不超过14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将民宿分为二个等级,金宿级与银宿级。等级越高对接待设施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高。
同年,浙江省旅游局发布了《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明确了民宿的概念。民宿,是指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集体用房或者其他配套用房,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方式,为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当地风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处所。
从民宿概念分析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标准界定了民宿的可使用的建筑类型;第二、民宿的功能与形式;第三、民宿主人所承担的职责。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不仅为浙江民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引导性规范,也使相关部门和业者有规可循。2018年初,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在杭州正式成立,未来我省民宿市场潜力大。
(二)越地民宿现状分析
越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代,后人留下了灿烂的越文化。当前其性质确定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素有“水乡泽国”、“名士乡”之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居历史悠久,大街小巷的粉墙黑瓦、青砖黑柱、小桥流水,弥漫着古老文化的芬香。
目前越地民宿的现状特点,从空间分布上来说,主要分布在旅游景区附近或者自然景观优美之处。从发展进度来看,越地民宿行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极少发展相对成熟,但旅游市场行情火爆,民宿发展前景可观。从民宿类型上看,除农户自营的独幢传统民宿外,外来者租赁经营的民宿也占了较大比例。
如今,越地民宿产业发展迅速,经营者怀着一种情怀,对民宿的庭院、建筑外观、室内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努力营造出给人“家”的温暖。但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现有乡土民宿设计存在城市酒店化倾向。通过实地走访民宿和网上调研发现,越地乡土民宿设计存在粗放型的建设模式,翻新的建筑,乡土民宿空间无特色,乡土民宿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无关联,很少看到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情景,普遍缺乏地方性特色和文化,室内照搬现代化酒店设计模式,建筑风格拼凑杂乱,盲目追求现代化,显得与当地自然景致格格不入,与周围居民生活无交集。
第二,地方文化缺失。民宿除了满足“住”的机能外,亦扮演着更加丰富的角色,比如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了解当地的故事。当地的民宿,经营者常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简单设计,却忽视了当地宝贵的精神文化。
第三,室内布局缺乏人性化。民宿的入住人群呈多样化趋势,民宿设计存在对使用者需求考虑不足,整体布局“生搬硬套”,家具设施忽视实用性,客房设计模式单一等问题。
二、越地乡土民宿空间更新策略
越地乡土民宿设计应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无论在功能、形体、感官上,都能使居住者、旅游者产生不同的共呜。民宿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交流的场所,当然不限于人与人之间,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当地文化。
(一)为生活而设计
著名的乡建专家孙君倡导“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民宿设计关键点在于明白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乡土民居的原建设者基本上都是当地人或者说是平凡人,他们用集体智慧和草根策略,在一片土地上建设起一座又一座具有地方性的乡土建筑。民宿的设计需要设计师更多地体察和理解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空间的使用需求。
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教授(Balkrishna Doshi)说过一句话: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为一体的时候,生命才能开始庆祝。设计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民间营造方式不可忽视,越地乡村土灶台的构造是一种民间智慧也是对当地人们以往生活方式的记录与表达。土灶台依家庭人数砌成二眼灶、三眼灶和四眼灶,灶的正面有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灶顶和灶帽。灶的背面由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等几个部位组成,大小空间安排有序。人民群众在建造的时候,通常会在灶身、烟箱和灶山上自发地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并配上内容不同的文字,显示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从实用性出发,形制精巧的越地土灶除了基本烹饪的功能外,还同时兼具储物功能,独具匠心。而以审美角度来看,一座越地精雕细琢的灶头便是一件集民间智慧于一身的艺术品。人民群众自己搭的土灶台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显出了为生活设计的智慧。
越地乡土民宿更新需要把设计变成营造,让设计师住进村子里,进行现场设计,全面参与到施工过程中,并与村子里的工匠共同协作。设计的最好方式是将设计与生活融为一体,比如收集乡土生活老物件如旧家具、黄酒坛(如图1)、织布机、农具和竹编篮筐织物(如图2),重新以软装形式或装置艺术在民宿室内呈现,作为展现乡土生活片段的一种方式。乡土民宿更新是在乡土自然环境中从事设计,需要设计师不断地探索设计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将现代的设计手法消隐在与乡土的对话中,丰富新与旧之间的对话,在设计中体现传统乡土的当代诠释。
(二)为文化而设计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中新社浙江分社社长王昱在第二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中表示,“乡村设计师如何既结合时代背景,又结合乡村风貌、乡土人情,设计出符合人们居住习惯及当地文化的作品,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现代、回归传统,寻求一种人文、生态与可持续并进的“当代乡土”,是当下中国乡土民居改造实践的共同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文化差异性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各有不同。
越文化以“柔、细、雅”为共同个性特征。越地域文化元素具体表现为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等。越地民宿设计过程中,应从当地的各类文化中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不断的筛选、提炼出来,归纳、分类、分析与整理之后,由表及里地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再根据现代人的审美理念、生活方式进行创新完善,最后再将完善后的元素用于民宿空间设计中。在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的文化积淀,挖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
民宿设计运营因地制宜,传承保护地域文化。民宿设计不可与文化割裂,要与当地环境和使用者对话。张雷设计的云夕深澳里与云夕戴家山村项目可谓是当前遵循因地制宜、弘扬地方文化的精彩设计之一(如图3)。设计师通过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在更新改造中首先注重建筑原本面貌的保存,再将地域文化元素转化到具体的设计中,最终将传统和现代两者融合相得益彰。云夕戴家山精品民宿简洁的建筑表皮凸显历史肌理感,室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和精美木构雕饰,对材料、色彩的独特编排造就了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和当代性,将“在地元素”在乡土民宿中运用到了极致(如图4)。他说“民宿姓民,其设计应当作延伸设计——尊重再设计,让老房子的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又让它符合今天的使用要求”。过去即未来,只有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创新才能熠熠生辉。
(三)为人性化而设计
在现代民宿设计中,需要融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为外出的客人提供了一个温暖、惬意的休息场所,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调查发现,民宿入住者有较高收入来源,懂得享受生活,爱好艺术,且对“家”有着浓厚情怀的一群人。设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追求功能和形式,更多的是要传递生活美学,思考环境能带给使用者什么样的感受和精神寄托。
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包括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民宿^性化设计应遵循注重细节、安全保障、方便舒适、绿色环保的原则。越地民宿室内设计应从当地历史、环境、农作、民艺及民间礼俗文化出发,保留原建筑的结构美感,不过多运用现代装饰元素。民宿入口设计是有必要的,因为归属感与回家是从这一刻开始。民宿入口需要导向清晰,景观设计美观大方。公共空间区域致力于让所有人方便愉快地居住,所有的流线应考虑到每一个空间的大小、采光、动线、景观,比如一些人可以在房屋一角品茶、看书或在燃烧着的土灶台旁做饭烧菜,另一些人可以在房屋另一角看电影,而且互不干扰。客房是使用者对私密性要求最高的空间。在设计中,民宿客房功能设置完善,客房应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人性化设计注重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室内设施设备人性化设计满足人文精神需求(如图5)。客房室内设计结合越文化,在一些细节部位装饰地方符号纹样,突出地方文化,比如木雕床头、砖雕入户隔断的图案和石雕生活工艺品。透过这些元素,带给游客一次感官之旅,给人_种新奇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既陌生又熟悉之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也展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实现人性化与人文精神统一。
室内设计用材坚持绿色设计,普遍取材于乡土材料,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触觉,如石材的厚重、木材的温暖,实现人性化与生态环保统一。房间门窗样式可请当地木匠用当地木材按照当地做法制成,突出当地文化特色,民宿空间整体设计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个小的室外平台(如图6),供居住者看书品茶、休息和眺望风景。或者进一步提高民宿室内窗边的使用品质。比如设置了飘窗,可以在雨天为使用者提供一处蜷缩着看书或玩耍的地方。有屋顶遮蔽的民宿游廊,每间客房都可设置可移动的玻璃将室内与室外空间联系在一起,方便使用者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也能进行户外活动。
在民宿中,坚持以人为本,将此理念渗入到民宿空间更新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使用者感受到“家”的温馨,好茶好诗好艺术,好酒好食好朋友,体味人生百态,让民宿的室内设计成为一个有温暖、有希望、有感触的家,让民宿的设计更加鲜活,更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结语
民宿是一抹乡愁,更是一份乡情。岁月变迁,光影流动,寻常老屋,轉变职能,得以新生。如何使越地乡土民宿既能保留乡土记忆,又能满足现代的功能需求,并解决民宿设计层面的不足?文章提出越地乡土民宿更新设计需要融入当地生活,保留当地生活片段,设身处地地为民宿的使用者考虑,赋予民宿新的场所精神。民宿承载和传播着当地文化,设计并不是为了华而不实的美观,乃是为了内在的生活。设计若脱离了实际生活,脱离了人文关怀,脱离了人性化设计,建筑也仿佛失去了生命力。文章期待激发更多设计者去衡量设计的价值,思考设计的意义,构建出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性和生活体验型的乡土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