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衔接的实证研究
2018-11-19李志广
李志广 张 薇 丁 仙
(1.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2)
从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1]。我国自1999年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以来,高考人数逐年递增,但是高校新生似乎并没有做好适应大学的准备,造成入学质量却严重下滑的局面长期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有关研究也不多见。Els C.M.van Rooij(2017)通过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精神参与三个方面对五所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整体参与较高的学生在大学表现良好;学生的高度精神参与并不一定转化为整体参与;学生的低度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将导致大学生入学不适,进而造成大学表现不好[2]。所以,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性教育就显得格为重要。
1.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教育街接是指教育体系内各种学制的相互连接,即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邻近等级之间的学制衔接,也是课程间的衔接[3]。教育衔接也可以理解为各级各类教育在彼此独立又不失连续性和系统性前提下互相衔接[4]。广义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包含中学教育向大学教育过渡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狭义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则侧重于国家和教育机构采取的具体措施,来促进高中与大学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有效衔接[5]。
当前我国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大学为主开设的预科教育和以中学为主开设的国际衔接课程和体现中国特色的衔接课程[6]。高中教育应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多角度地搭建衔接平台;大学教育应以大学新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促使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7]。本文所探讨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属于后者,是为了让学生从高中平顺地过渡到大学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是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教育层次,也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
2.国内外教育衔接发展现状
2.1 国外高中与大学衔接性教育发展研究
自18世纪起,首例预科(先修课程)出现,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关于衔接性教育的探索[9]。18世纪后半叶,市场所需的各种技术人才数量达到空前规模,更是加速了预科教育的发展,使得预科教育在西方国家的一些高等大学流行开来。进入19世纪乃至20世纪后,预科教育已成为一种广泛的教育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纷纷效仿。
横观世界各国的衔接性教育,大多是以高中设立预科性质课程,并选拔成绩优良学生专设预科班为大学预科做准备。而预科课程的设计和预科班的设立均由大学制订教学计划,大学负责监督。而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现如今这种大学预科教育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教育模式,大学预科教育正在逐渐融入教育整体发展。
2.2 国内高中和大学衔接性教育探索研究
受历史影响,我国的衔接性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试办的“大学预科班”,可惜这只是我国预科教育史上的昙花一现[6]。1996-2001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教改实验班;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将部分大学必修课程转移到高三年级;2013年北京大学与全国部分中学合作试点“中国大学先修课程”[10]。虽然国内对预科教育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我国大部分高中和大学依然没有意识到建设预科教育对高中生以及大学新生的必要性。
3.本次调研概况
3.1 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共分发调查问卷247份,回收问卷227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问卷回收率达92%。在227份有效的问卷中,调查对象分别来自2016级医药经济管理学院的六个本专科专业学生,其所占比例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7%、人力资源与管理专业13.2%、公共事业卫生管理专业13.2%、应用心理学专业25.6%、保险学专业13.2%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专科)14.1%。
3.2 研究方法
在学生晚自习期间,通过现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并整理数据。利用SPSS表格建立数据库,采用相对数、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3.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涉及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及户口类型。第二部分是学习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模式、高中和大学期间对待学习的态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以及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身心健康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觉、每周锻炼的次数、大学期间是否恋爱以及恋爱的动机。第四部分重点调查大学环境的适应情况,主要问题包括入学后专业满意度、人际交往的态度、寝室关系是否融洽、在校期间支出的来源和去向。
3.4 调查结果
调查如表1所示,大学新生虽对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可以接受,但不满意的比例仍然较高,甚至高出满意比例16.3%。而这种不满的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招生制度并没有细化到个体,没有实现个性化和整体性的有机融合;二是高中毕业生初入大学,因未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的对大学的不满,进而催生出对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满;三是高考定终身使部分学生失意。
表1.学新生入学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医药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大学新生在两种教育的衔接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面对家人、老师和学校的集体“放手”,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二是学生首次支配“巨额”生活费,不知道如何管理金钱,存在不当消费观;三是部分新生不知如何调解自己的身心问题,对人际交往和恋爱有不健康的理解;四是多数学生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设置不太明确,不知如何在大学里高效学习。
4.高中教育向大学教学衔接因素分析
4.1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学习状况问题分析
由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缓冲时间较短,学生面临教育模式的转换往往不知所措。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高中阶段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并以刷题为辅,对网络学习方面的涉猎少,这是因为高中教育比较拘泥于应试教育,所以学习模式是比较单一。而在大学学习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课本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比例大大的提高,学生更加关注自主学习。同时,不同阶段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差异明显。高中时期学生十分重视学习,对大学充满憧憬。然而进入大学以后就发生了变化,对学习非常重视一项由24.7%跌倒了6.2%,对学习比较重视一项也由43.6%跌倒了20.3%。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下降,这一现象表明学习状态的改变也是学生适应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60.8%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这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较为明确,三分之一的学生还较为模糊。由于高中生活比较单一,即使有规划大部分也仅仅是针对学习计划,而到了大学,学生开始对未来的人生设定一定的目标。这也促使了人生规划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大局观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规划能力,而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高中教育所欠缺的。
4.2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高中时期提高很多,学生自由锻炼的时间有所增加,但锻炼的频率较高中时期有所减少。开学初期,由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时间支配效率低,造成大学新生形成目标的断层,或叫“大学新生空窗期”,是部分学生感到孤独甚至颓废。图2数据显示27.40%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孤独无聊,10.20%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甚至颓废放纵。部分学生在高中期间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大学期间却没有这种额外的关怀。巨大的反差会使大学新生心理失衡,造成一些大学新生情绪低落,思想苦闷,锐气顿搓,甚至个别新生因此失去信心,而产生自卑心理,给以后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图1 高中与大学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分布情况
图2 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觉
4.3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过程中的环境适应问题分析
大学是学生个人价值观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学生无法分清其中的好与坏,一时间无法培养出自己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学初期,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图3显示,不仅4.15%的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而且50.69%的学生仍勉强可以适应大学生活。这不难发现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图4表明,学生在入学初期与家长每天通话的比例为14%,每周3-5次的比例是29%,每周一次的比例高达48%,只有9%左右的学生可以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几乎不与家长通话。这些数据也侧面反映出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问题上存在很大隐患。
图3 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觉
图4 入学初期学生与家庭沟通的频率
5.结论与建议
从本校医药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新生的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衔接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衔接主要取决于学习方式衔接、身心健康衔接和环境的差异化衔接,而环境的差异化则是两种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本性的先导因素,学习方式衔接问题和身心健康衔接问题都是在环境差异化作用下产生的,且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环境差异化对衔接的影响要先于学习方式和身心健康。
Elina E.Ketonen(2016)认为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高学术参与和成功,不同学生之间在学术参与方面存在很大差异[11]。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加强学术氛围建设,提高新生对学术研究的认识;加强新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和衔接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避免新生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加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深入了解高中课本所教的内容,避免重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