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陇居民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2018-11-19李瑞婷

时代农机 2018年9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受访者文化遗产

李瑞婷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03年10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如下: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机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独特文化风貌的体现。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绚丽多姿,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文化生态失衡,加上外来文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困境,加强完善非遗保护刻不容缓。以仪陇县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情况调查为例,研究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探讨从群众出发保护非遗的有效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城乡居民

1.2 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设计具有可行性的问卷,随机抽样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率为92.2,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46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71人(37.1%)、女性290名(62.9%);18岁以下 92人(20.0%)、18~35岁 238人(51.6%)、36~55岁 99人(21.5%)、55岁以上 29人(6.3%);前五位职业依次为学生、服务行业、自由职业、个体经商和教育行业,分别占 31.0%、22.1%、15.0%、14.3%、6.1%;文化程度以高中(31.9%)、初中(30.8%)、大学(28.0%)为主。

2.2 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情况

2.2.1 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参与情况

被调查居民对非遗保护参与度较低,仅54名(11.7%)表示听说并参加过非遗保护活动,281名(61.0%)表示听说过但未参加过,甚至126名(27.3%)受访者没听说过,见表1。而如果有机会,110名(23.9%)受访者表示觉得有意义会参与有关非遗活动,相反竟有261名(56.6%)表示觉得麻烦不会参加,有90名(19.5%)表示看情况,见表2。

表1 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参加情况

表2 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参与认识情况

2.2.2 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情况

431名(93.5%)受访者表示有必要发展非遗,见表3;共306名(66.4%)受访者表示非遗保护需要借助社会其他力量,认为需借助社会力量主要为各类公益组织(37.4%)、企业(21.4%)、个人(19.0%)和事业单位(18.9%);412名(89.4%)受访者表示当地居民有责任与义务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4。

表3 城乡居民对发展非遗认识情况

表4 城乡居民对保护和传承非遗认识情况

2.3 影响非遗保护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破坏,承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民主与非遗之间可供交流的平台少、传承人的减少和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等因素都对非遗的保护起到较大的阻碍。被调查者认为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传承人减少(23.6%)详见表5。

表5 影响非遗保护因素

2.4 非遗保护方式情况

仪陇城乡居民认为宣传保护非遗的方式前三依次为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32.3%)、网络媒体(22.9%)和针对性的宣传活动(16.4%),详见表6。

表6 非遗保护方式情况

3 分析讨论

3.1 被调查城乡居民对非遗保护参与度较低

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非遗保护参与度较差,且有27.3%的居民未参与过任何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仅有约十分之一的居民听说过并参加过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活动。约73.9%的居民表示身边没有或极少有参与非遗保护和宣传的人,而被问及如有机会是否会参与非遗保护相关活动,仅有约五分之一的居民愿意参加。居民对非遗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相关交流平台,跟邓爽在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看非遗的发展和张炎如在四川阿坝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性保护调查中结论相符。非遗最能体现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应结合多样方式,以宣传带动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

3.2 受访者对非遗保护认知度较高

绝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有必要发展非遗,并觉得当地居民有义务和责任区保护和传承非遗。而经过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受调查居民年龄、性别和职业与对非遗保护认知度无关,而与学历相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中在听说过比较了解非遗中占比依次为7.9%、13.4%、17.0%、37.2%。非遗保护首当其冲是教育和宣传,教育是唤起全民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如何对自身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故需借助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民众对非遗的群众性保护作用,结束非遗遭受民众“无意识”的冷落与漠视。

3.3 影响非遗保护因素复杂

被调查居民普遍认为传承人减少、缺乏社会关注、民众与非遗之间缺乏可交流平台等因素限制了非遗的发展,正如孙金荣在山东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开发研究、李岩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和李倩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活动结硕果中的相关结论一致。

3.3.1 传承人减少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传承主体,即非遗持有者。传承人缺乏是非遗保护面临的通病,由于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加强,老一辈传承人渐渐退出舞台,数量急剧锐减,后继乏人。只有不断增强非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

3.3.2 社会关注度不够

非遗之所以急需保护根本原因是其不能服务于现代生活,丧失了社会功能,一些人为性地毁坏、破坏性地开放和无知地滥用等加速了其消亡和灭绝。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政府部门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整个社会忽视了大量非遗已岌岌可危,传统文化正在默然流失。利用文化创新,对非遗进行服务性保护,即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机制,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在公共服务中实现非遗保护,或许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

3.3.3 其他

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和长效保护机制,未形成大数据化的保护发展常态等无疑也掣肘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3.4 非遗宣传推广方式多样

被调查者大多数更倾向于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网络媒体和针对性的宣传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逐渐取代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始在非遗的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了更为及时、广阔和立体的传播平台。当前正值社会进入新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非遗数据库深入挖掘当地优秀地域文化,可改善非遗危机,促进非遗发展。

4 结语

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开展非遗保护调查,对促进大学生和当地居民进一步了解非遗有一定积极意义。文章以仪陇县为例,探讨了城乡居民对南充市非遗保护现状,认识到非遗保护刻不容缓,要守住非遗这个文化活基因,就要积极营造保护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携手各方力量,尤其是普通民众,充分发挥其自身文化自觉性,共同为非遗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受访者文化遗产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