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路径
2018-11-19廖艳侯刚
廖艳侯刚
中华优秀文化“双创”指的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国内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18701亿元,占GDP比重3.48%,到2017年35462亿元,占GDP比重4.29%,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大,在GDP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而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要求文化主体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肯定性的心理特征①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②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文化在相互渗透和侵蚀,要实现文化自信,则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逻辑关系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到党的十九大阐释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文化自信已多次得到重视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①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而文化“双创”则是处理好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二者植根于文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自信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为坚实支撑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基础,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认知为前提的②唐志龙.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的价值审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1).。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要达到文化自信,就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知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有五千多年中华历史文明,是中国人民最内在的文化基因。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就是中国人民文化基因的有效表达。新时代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着力点和适应性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而这样变化的重要内容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实现文化自信的坚持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需要文化自信提供方法论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文化的重要继承和发展方式。如何有效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密不可分。要让现阶段的文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才是有效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这就类似于马克思《资本论》里所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就是生产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就是生产关系。即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就需要立足实际,产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文化。而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实际而提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时代及未来实际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是中国人民对作为骨子里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目标所在。因此,文化自信对于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提供现实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现实困境
虽然文化自信在2014年就已提出,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已逐渐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但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进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现实障碍。
(一)现代教育体系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沉淀的人类智慧,具有丰硕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德④刘从德,王晓.“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与提升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而现代教育体系设置中往往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非语文专业的学生,到大学时候安排的课程中几乎只能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现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地去学习和探索。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只有语文课上才提及古诗词和散文,《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著作也只是偶有篇幅。而对于《孙子兵法》《易经》《山海经》等其他方面的经典著作则涉及更是少之又少。
(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渗透和冲突
文化以信息为载体,随着媒介和文化工业的全球化,文化在各国开始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起作用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渗透与冲突[J].新闻战线,2008(7).。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改革力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各国文化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汇聚、表达。这些文化也会与原有的中华文化相互渗透,并给原有的中华文化带来冲击,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特别明显。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的过年、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了解,反而对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等一清二楚。在他们崇洋媚外的行为表现下,他们认为对外国节日的了解与参与,会让他们很酷、很有个性;反之,让其参与春节、清明节等本国节日,会使他们觉得没面子、没有个性、思想陈旧。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文化,即便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他们所接受的文化。殊不知,在庆祝这些中国节日的行为下,隐含了忠孝、仁义、团圆、和乐、感恩、敬畏等文化思想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在文化渗透与冲突下,正在日渐模糊和消逝。
(三)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的挖掘不足
文化以文化元素信息作为载体,需要以其价值作为基础和标准,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元素作为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沉淀下,是非常丰富的②王海燕,闫磊.少数民族创意文化元素的供给侧价值挖掘路径研究——国家价值链重构系列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3).。文化元素在我国大到景观设计、城市打造,小到在家具设计、产品包装、广告运用,都随处可见。但这些都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为人熟知的几个方面:名人古迹、名句名章等与当地或者产品的结合,还有通过谐音等方式来促销的。这些反映出对文化元素的挖掘不足。另外,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古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今有一部《战狼2》电影票房破50亿,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文化价值观在起作用,前者以文化为内涵,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为手段而达到的目的;后者以爱国为文化内核,以保家卫国、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行为范式,引起了植根于中国人民文化基因表达的共鸣,从而获得巨额票房。这些都是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的成功典范,而目前这样的典范凤毛麟角。
(四)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进展中,因存在不适应性和割裂现象而消失。据统计,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的传统村落从5000已减少到不到3000个,这样必然会造成这些村落文化随之消失③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造成这些文化没有得到很好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原因,是这些文化对新时代的不适应性,其内在因素是我们并没有重视和行动让这些传统文化以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方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而以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目前或是出于商业利益的短视行为,或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现象。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有效路径
在文化自信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虽然存在着障碍,但要把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的内涵,并更好地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则需要进一步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
(一)多形式广覆盖地传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就是要求国人要清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了解并不是全部,而是涉及国人身边的传统文化,例如各个节庆的来历、意义等文化内涵;对天地君亲师文化的深入理解等。为了达到增强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要进行多形式、广覆盖地教育、宣传。一是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设置更大占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尤其是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其思维活跃和理解能力强,对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其很快地接受,并有效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二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形式,可以通过话剧、小品、电影或者广告等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其中,对国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宣传。三是分类别地扩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国人进行不同的文化宣传教育,以求得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覆盖面。通过这样多形式广覆盖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人对其有清晰地认知,矫正国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异国文化盲目崇拜和推广的文化观扭曲现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渗透和冲突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消除传统优秀文化对新时代的不适应性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优秀文化。而目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如九牛一毛。因此要更进一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割裂,增加其适应性。一是要有目的地开展对传统文化学习。无论是以商业为目的,还是以教育后代为目的,以此来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相结合的有效性。二是创新文化载体,增加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加大对文化载体的创新力度,如通过讲古代文化故事与商业产品功能或者来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给顾客达到期望以外的惊喜,而且能刺激相关文化的推广。这种通过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也能更好地为商家带来经济效益,例如现在的很多大型的酒产品的酒文化、茶产品的茶文化以及一些名人文化和地域文化等。三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坚决反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破坏性开发和利用。对于篡改文化载体,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行为的,要坚决地反对,必要时对这类行为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和整改,以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性。
(三)以新时代新思想为指导,指引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就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这就明确了新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双创”基本方针。以新时代新思想来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需要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领悟,尤其是坚持对其中文化内容的学习和领悟。以此使国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的有效统一,从而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认知与行动,促使对其的继承和发展。
(四)培育鼓励文化双创环境,完善文化双创机制
2017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全民参与,才能产生更好的实效。要实现全面参与,则需要培育鼓励文化“双创”的环境,完善文化“双创”相关机制。一是探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扶持机制。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因此,可通过政策倾斜、财政帮扶、税收减免等举措,分梯度、按贡献大小,探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帮扶机制,从而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遍地开花。二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对相关文化协会和行业的分析,将相关文化产业和行业进行科学整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其抱团发展,利用规模效应提升我国相关文化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对文化“双创”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奖励机制。通过文化协会组建专家组,评估对文化“双创”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按其贡献大小,通过现金、个人社会地位以及其他奖励的方式,鼓励个人和团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从而进一步地实现全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