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2018-11-19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40年是多长时间?40年前,我们身在何处?40年后,我们将变成什么样子?
改革开放40年,一代人的芳华已然落幕,一代人的青春刚刚开始。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过头看这场重大变革,我们不由得思考:中国做对了什么?现在在哪里?要向哪里去?
这40年来,国家告别无所不包的计划思维,摆脱“姓资姓社”的争议,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努力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激发了创新创业激情;
这40年来,法治社会的建设使民众权利意识与自主性大大提高。而人民的能动性,也反过来成就了国家的富强文明;
这40年来,从大力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加入WTO,到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一直坚持着向世界开放的大方向;
这40年来,从改变360行的“互联网+”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快递外卖、“新四大发明”,高质量增长、消费升级都丰盈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阔的一次工业化、现代化之旅,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应该从中国经济史、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还应从世界经济史的高度去总结、去审视。
“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故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语,仍让世界深思。
四十年过去,改革开放深度、广度已史无前例,但这还是场尚未完结的变革。而纪念40年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说:“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难啃的骨头,就是要完成的临门一脚。
混合所有制的推进、简政放权的深化、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等等举措,都已行进在路上,但在各种利益诉求与不同思想认识之间,如何尽量弥合分歧、达成一致?如何循序渐进,将摩擦成本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从国际化角度看,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兴起的当下,中国如何推进完善全球多边贸易机制,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如何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与40年前相比,党和国家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已愈发准确,对于改革方法的把握日渐成熟,更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能力与决心。
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升格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释放了党中央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一系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改革举措正落地生根。
用更长的时光来看,作为现代化与全球化范本,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