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
2018-11-19张丰学者
张丰(学者)
在咖啡馆看到一个女孩,穿着初中的校服。那是成都最好的初中,只有成绩特别优秀或者家境特别好的,才能够就读。女孩在打电话,一听就是打给她爸爸的:“让你开车你不开,都怪你。你不要再说了,不然的话我中考都不参加了……信不信我马上屏蔽你。”
她越说越激动,甚至直接挂断了电话。考试迟到就弃考,看得出来她也并不想参加考试。这个“问题少女”,她是否知道电话那头父亲有多么沮丧?她的成绩应该不太好,这让她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她的父亲一定比她更难受。
和一位在日本的作家朋友分享了这个故事。她说,自己的女儿长这么大,只对孩子凶过一次,那次就是因为她对爸爸态度恶劣。女儿现在非常优秀,自己去报名参加几个大学的考试,完全不用操心。
如今,爱的教育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这是巨大的进步。现在的孩子,从家长那里普遍得到更多的爱、宽容和体贴。家长不再认为自己掌握着对孩子命运的决定权,他们甚至放弃了自己长辈的架子,要和孩子“做朋友”。有些父母,与孩子称兄道弟,一派祥和。
但是,“做朋友”不代表迁就。宽容一旦过度,可能自吞苦果。另一友人的女儿读高二时,沉迷网络游戏,成绩滑落到班级下游。一天,朋友抢过女儿的手机,狠狠地摔在地上。他当然深爱女儿,但是却尝试换一种方式。他开始监督女儿的学习,周末陪她去补习功课,假期也带她出国游玩。一年后,女儿参加中考,考进北京最好的高中之一。他非常得意地反思:“有些父母,连孩子的手机都不敢没收,怎么能教育好孩子?”
现代社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普遍忐忑。社会变化太快,一代人的经验很快就不合时宜,在孩子面前,父母逐渐丧失自信。他们不知道等孩子长大后世界是什么样,更不知道有什么有效的人生经验可以传授,于是,他们只有“支持”,支持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一切。但是,有一个再明白不过的真理摆在这里,孩子也是普通人,他的选择未必是对的。
我一直认为,我的父亲是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他支持我们读书、上学,但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或者大学毕业应该干什么工作,他却不发表意见,“这些已经超过我的能力范围。”他提不出更好的建议了,于是就停留在原处,目送我们远行。到这个时候,父子才真正变成朋友,可以坐下来喝酒。
更早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初中毕业那年暑假,祖父去世,父亲对自己非常严格——坚持守孝半年。那半年,他不理发,不刮胡子,胳膊上一直戴着“孝”字。朋友劝他不必这么“认真”,但他只是笑笑,并不做任何解释。这种顽固的坚持,对我和弟弟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很少建议我们什么,他只强调最基本的原则。比如,“吃饭时不要老让别人买单”这些建议,都深刻地影响我们此后的生活。
大家奉行“爱的教育”肯定是对的,但是根本的问题仍然在那里:什么才是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们也强调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是陪伴本身并不是教育。如果把“爱”理解为一味的迁就,就注定会在教育中迷失。最终,教育失败,“爱”也会变得狰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