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逆袭背后
2018-11-19学者
孔 昊(学者)
对于现在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比如像三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大约还记得1995年观看《真实的谎言》时的震撼,这部典型的好莱坞动作大片,生动地向中国人阐释了什么叫商业大片。
从那时起,每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都会盘踞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几名,美国电影公司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例如199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14亿元,而从美国引进的电影票房高达7.85亿元,占总票房的54%,其中仅《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就达到3.6亿元。
这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情形一直持续到2003年。从那一年开始,国产电影票房在总体上开始超过进口电影。差不多同时,以张艺谋的《英雄》起头,大制作的国产片也开始出现在电影票房排行榜的榜首。国产的剧情片、喜剧片,以更接地气的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大制作、大场景的好莱坞大片缠斗不休。直到最近两三年,特别是《战狼2》《红海行动》这些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的动作电影取得巨大成功,让国产电影的前途骤然光明起来。
现在至少可以说,在电影的专业制作技术上,国产电影开始比肩国际一流水准。当然,这几部电影,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距离产生世界性影响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基础已然夯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终归会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这一点已经在电视剧集上表现出来了。与电影市场的故事类似,当年我国台湾地区的《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等电视剧,曾在大陆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效果。而20多年后,台湾观众津津乐道的则是《甄嬛传》《琅琊榜》等大陆剧。更有象征意义的是,美国在线视频巨头奈飞公司(Netflix),买下了去年国内点播次数达45亿次的大热网剧《白夜追凶》的海外发行权,最近已开始面向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看了这么多年的《老友记》《纸牌屋》,这一次中国人总算迈出了电视剧集市场化双向交流的一步。
从国产电影电视剧集的初步成功可以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庞大身形已在悄然凝结,复制“中国制造”的辉煌已近在眼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9.3%。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此项系数如低于30%,则表明达到了富足的生活水平。这意味着,人们会有更多的高层次生活需求,特别是文化生活需求开始以真金白银的形式释放出来,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造就了一个迅速扩大的市场。
电影技术并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将本国电影规模化推广到全球,将这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利润导向的成熟产业,却是由美国引领。美国之所以能做到,根本就在于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所以,只要我们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会加速运行,经济的“硬实力”迟早会延伸到文化领域,塑造出崭新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