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
2018-11-19陈君王宇
文/陈君 王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国民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其既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品德优良的社会成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单位、企业的重点关注对象。
一、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成机制
经济学是一种偏向于理论性、研究性的学科,属于哲学的衍生,而哲学衍生于人类实践以及对于客观事业、人类关系的思考。由此可见,经济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探索经济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与人类协同发展的途径。因此,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着重结合当前的社会常态以及自然状态加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解决两者之间矛盾的能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也在不断创新、转变,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一项的专业问题,跨学科、跨专业、网络型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型问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指自上而下、横向交叉生产链产生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依靠上下游和并行企业的相互协同。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人才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从以往的专精人才开始朝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要由理论教学朝着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变化,以便能够迎合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教育的新模式
新模式应当遵守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坚持认知的人本位逻辑。坚持和尊重以实践教学为首位的基本标准,以本专业为起点,协同其他学科共同创新,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认知实践。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模式要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开拓教学思路,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进行完美结合。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专项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只有打破专业的局限性,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来面对经济活动,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市场经济的新规律。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累积更多的素材,也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具体。
三、政策和建议
就经济学教育的现状而言,如果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学到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经济学专业属于四年本科制,许多院校都是在学生大四的时候才让学生开始做社会实践,可其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实习报告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将专业知识和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可远远达不到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第一学期学校就应当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尤其是对于经济学这种抽象的学科而言。此外,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学分考核范围之内。经济学这门学科比较特殊,所以院校在安排实践活动时,应当与专业对口的部门、单位、研究机构共同协调进行。教学活动涉及较广,学校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配合进行组织协调,这种协调不只是短暂的合作,而应该是长期进行的。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管理,组建一个可以让院校、用人单位、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同时,高校内部各个专业之间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也应当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这样才能让跨专业之间的交流变得长期化、有制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社会进程越来越快,高等教育也开始全面普及,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峻问题。难道就业压力只是来自于用人单位的饱和吗?其实并不是,许多单位也面临着“招人难,难招人”的问题。究其原因,终究还是许多毕业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他们迫于市场经济的压力,从专项人才的需求变成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却跟不上市场的步伐,从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才能跟上市场的脚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