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电新闻评奖中消息的常见问题与改进

2018-11-19曹仁义

中国记者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奖消息音乐

文/曹仁义

一、落笔写事儿,去掉宣传味儿

从新闻评奖中,我看到,消息中常见的“宣传味儿”有四种:

一是开头不写事儿,而是先戴个“帽子”。什么“帽子”?就是主观意图——“为了……”。例如,这样的开头:“为了整顿交通秩序,本市组成交通检查组,明天起对全市交通开展大检查。”成立交通检查组当然是“为了整顿交通秩序”。事实本身已经体现出来,还要说那么一句多余的话,这就叫“宣传味儿”。

二是在消息里加“套话”。“套话”就是经常说但在消息中没什么用的话。消息中常见的“套话”是“在……领导下”“在……关怀下”等。在讲成就、讲经验、讲新气象等消息中,常见这种“套话”。例如,某市有一家金箔厂,连续亏损三年,记者每年都发一条该厂亏损消息。第四年,厂长发动职工改革创新,终于扭亏增盈。记者又为这个厂写消息。消息导语这样写的:“连续三年亏损的金箔厂,今年在市委领导下,全厂职工奋发努力,改革创新,终于实现扭亏增盈。”这个厂的厂长问我:“三年亏损,记者每年都发消息,都不写‘在市委领导下’这一句,为什么今年扭亏增盈了,消息里有了这一句?”我说:“问得好。记者是想表示,成绩市委也有功劳。其实,亏损那几年市委也有领导责任。所以,我认为,写消息这一句都可以不要。市委有功有过,事实自然会说话。”这种带“套话”的消息媒体上不是常见吗?

三是把事实硬捆在中央精神上,造成生拉硬扯的“宣传味儿”。本来所写的事与最新中央精神无关,记者生硬地把它连在最新中央精神上。例如,某电台播出一条这样的消息:“某养鸡专业户认真学习‘三个代表’,促进养鸡事业迅速发展,养鸡已达一万只,实现脱贫。”此消息播出不久,来了禽流感,一万只鸡死了大半。

四是结尾“穿靴子”。消息写作的规矩是:事实说完就结束,多一句都不说。可是,有的记者在事实都说完后,总要加一句没有任何信息的话。例如,某些报道先进单位的消息,结尾时,记者总爱加这么一句:“他们决心高举……旗帜,为取得新的更大成绩而奋斗。”体育消息中这种“穿靴子”的“宣传味儿”更多。例如,报道我国运动员在某个项目上取得好成绩的消息,结尾时总要加一句“祝他取得更好成绩”之类。这一句不是事实,而是主观愿望,是给消息硬穿上的“靴子”。

消息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写入消息的必须全部是事实,一句空话都不要写。不要穿靴戴帽,不要陈词套话,不要生硬联系中央精神。落笔第一句要从最新鲜的事实写起。把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写在最前面,做导语。

二、个性鲜明,共性深广,信息饱和,语言精良

这是当前消息选题和写作方面应努力完成的目标。选取什么题材写消息?当然是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但新近发生的事很多,并不都值得写消息。只有那些既新鲜又有社会意义的事,也就是那些个性鲜明、共性深广的事,才值得写消息。这便是消息选题原则:个性共性结合。

现在,我国新闻评奖将消息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消息:报纸消息限300字以内,广电消息限一分半钟以内;另一类是长消息:报纸消息限800字以内,广电消息限四分钟以内。

消息怎样写为好呢?短消息选题必须是动态的、新鲜的、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即前文所说的“个性鲜明”。同时,这件事必须有社会意义,意义越大越好。即前文所说的“共性深广”。消息写作要求是:信息饱和,语言精良。

信息饱和:消息必须具有的新闻要素不能缺少,与所写之事直接相关的信息必须俱全。不能让人看完留下问号。实际上,当下短消息没有时间要素的情况经常出现。评奖时,看到一条电视短消息,说的是外国人对北京人文明过马路的称赞。画面上先后出现三位外国人,他们讲话用的是英语。记者没有翻译成汉语,也没打出汉语字幕,他们讲了什么,多数人听不懂。这就是信息缺失,没有做到信息饱和。

语言精良:消息对语言要求十分严格,除了前文说的一句废话都不能有之外,用语要特别精良。什么样的语言算精良?就是毛泽东同志为文风提出的标准:准确、鲜明、生动。当前,消息的语言存在的主要毛病:

一是形容词偏多。消息是写事实的,事实是朴实的,不提倡用形容词。现在的消息中动不动就用“极大”,“极大地鼓舞了……”“极大地振奋了……”。严格讲,“极大”是副词、形容词的混合体。意思是,大到极点了,不能有比它再大的了。不说“极大”,不影响表达的分量,反而效果更好。因为“极大”有虚张之嫌。还有“有力地”“隆重地”等等,这些形容词在消息里多数都可删掉。前些年,山东某地市报总编辑作个规定:在审发记者稿件时,被总编辑删掉一个形容词、副词,写稿记者要被罚款30元。此后,记者们都不再乱用形容词、副词。

二是用词不准确。现在,消息中用错词是经常的事。例1:“正式”一词经常用错。某事物经历过非正式阶段后,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时写消息可称“正式”。比如公路,修好后要先试运行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日常通车。这时发消息才可用“正式通车”。凡是没经历非正式阶段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消息中不能用“正式”。评奖中看到,有的消息把政府部门挂牌办公称“正式办公”。这样用“正式”都不对。20世纪90年代,某电台一记者现场报道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他说,全国人大会议,“今天上午九时正式开幕”。这个“正式”,受到权威部门批评:“这种法定会议每年3月5日必开,哪有什么正式不正式!”顺便指出,外交工作中有“正式访问”“非正式访问”,这是一种外交规格。这种情况发消息时 “正式”一词不能动。例2:乱用“军团”一词。“军团”乃军队团体之意。可是,现在体育消息报道国际比赛,常把中国代表队叫做“中国军团”,似乎中国参赛的是解放军官兵。例3:错用已废止的“公分”一词。我国计量法早已规定,表示长度用“米、厘米”,不再用“公尺、公分”。可是,现在的消息中还经常出现“公分”一词。例4:错用唯心论词汇“运气”。在电视体育消息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场比赛中国队输在运气上了。”信仰唯物主义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却宣扬了唯心论。

长消息中有一些写综合成就、工作经验、先进人物的消息,这些消息全写新近发生的事,就做不到了。但是,消息的开头——导语部分,必须写新近的成就、经验、先进人物的新事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有新闻由头”。这样写才符合新闻作品的要求。评奖中看到一条电视长消息,说的是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办学经验。这是一所有150年历史的中学。所设课程除了与其它中学一样的文化课之外,还设了一门别的中学没有的人格课,专讲人格修养,这门课已经讲了150年。显然,这是个新点。但是,记者没以这个新点作开头,而是从头说这个学校历史,都设什么课程,把新点完全淹没其中了。评委们说,这不是消息,没有新闻性,150年了,你为什么现在报道?应该有个新闻由头。我想,这条消息如果选择该校上人格课的一天去拍,拍下老师讲人格修养及学生听课的场景,并录下老师讲课声音。以这个场景加上记者口述,作导语。然后,再一一讲述这个学校办学特点。这样,就像消息了。

三、图像不可冒充,声音不可乱用

这是电视录像消息、广播录音消息当前要改进的问题。近年来,电视消息图像造假现象引起观众不满。某电视台报道日本某地地震消息,用了一个女孩站在破乱环境的图像。过几天,这家电视台报道我国云南某地地震,用的还是这个图像。采编者以为日本人、中国人长得一样,观众看不出来。不料,被观众逮个正着。再举一例:还是这家电视台,报道保险工作时出一妇女镜头,字幕显示“北京市民姚某某”。三分钟后,该台报道长春市商业,画面还是那位妇女,字幕显示却成了“长春市某商场职工王某”。这种图像冒充法,是弄虚作假,直接违背了新闻工作真实性原则。

至于乱用声音,电视、广播消息中都有:一是乱配音乐歌曲。按照真实性原则,消息发生现场,没有音乐,没有歌声,消息中就不应配乐配歌。评奖中看到,某电视台在播出农民工春节回家的消息中,配上了歌曲《回家》,给人造成路边有人放歌带的虚假感觉。同是这家电视台,居然给评论节目配了音乐。评论节目以说理为主,配乐不仅不能增效,反而是一种干扰。二是讲话录音配音乐。按照真实性原则,人物讲话的现场如果没有音乐,讲话的录音播出时不能配音乐。讲话录音配了音乐,不仅违背真实性原则,而且对讲话效果造成干扰。某电台在播出的录音消息中,给一位名人的讲话录音配了音乐,这位名人听到后提出抗议:“我讲话的时候,旁边没有音乐,怎么播出时有了音乐,这不是干扰吗!”三是假连线,配假音响。广播电台与在外地的记者连线发布消息,已成广播常态形式之一。日子久了,素质差的记者就开始造假了。一次,某电台连线驻某市记者,请他报道该市早高峰交通拥堵情况,这位记者来到驻地院子,让司机把车发动起来,轰鸣作响,他开始播报:“各位听众,我正在某市大街上,现在正值早高峰期间……”。有的台说是连线驻某地记者,接通电话,十分清晰,原来被连线者就在隔壁,是编辑扮演的。有的台记者采访井下挖煤录音消息,嫌井下炸煤炮声太闷,让工人到井上山坡点一炮,录下代替。可怕的是,以上种种造假行为,一些年轻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并不认为是错的。各新闻媒体应该加强队伍培训,严格要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需要。 (作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猜你喜欢

评奖消息音乐
一张图看5G消息
圣诞音乐路
评奖获奖
音乐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消息
消息
消息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微博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