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反转新闻走出“塔西佗陷阱”
2018-11-19于业成
◎于业成 彭 磊
近年来,“无反转就不是新闻”现象在互联网媒体上层出不穷。那么,到底什么是反转新闻?笔者认为,反转新闻是一种特殊的舆情事件。该类“新闻”经媒体报道后,往往迅速发酵成为舆论热点。但随着与先前报道大相径庭的事实真相的浮出,舆论又会随之发生逆转的报道。
一、反转新闻的几个关键词
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2017年4月,一篇名为《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店家以感性文笔述说书店的重要和经营不易,并称被政府告知,书店门口要求封闭,原因是影响市容。文章也迅速成了10w+热点,一波波围观群众纷纷在留言里站队书店,谴责城管的暴力行径。然而这件事情一天之内便迅速反转,媒体人陈晶在另一篇文章《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中反驳称,店主隐瞒关键事实,引导舆论将“封门”理解为被勒令“关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称,书店涉违规开墙打洞,后续需要将店门封上改建成墙。书店所在的帽儿胡同中,54家居民自住和门店需要整改,并非只针对书店一家。
2.罗宾汉情节。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侠盗式人物。罗宾汉的故事,在西方国家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中蕴含的劫富济贫、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成为西方文明中根深蒂固的“罗宾汉情结”。在网络社会,网民在涉及官民、贫富之间的冲突,侵犯涉及弱势群体的权利事件时,往往不辨是非曲直,一边倒的同情弱者群体,充当网络社会中的罗宾汉。
2017年5月,“4岁女童遭女大学生飞踹”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女童母亲称,当时在饭店里,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邻桌的一位年轻女子嫌孩子吵闹,奔向她的女儿就踹了一脚。现场部分视频的曝光和女童母亲在朋友圈发布的遭遇经过,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女大学生脚踹女童的暴力行为表示愤慨和指责。5月16日,事件的完整视频流出。视频显示,女学生踢了女童后孩子母亲反应激烈,不仅暴打女大学生,用桌上的东西砸向女学生,还将前来劝架的服务生打了一耳光。视频曝光后,舆情迅速反转,谴责母亲的选择性表达。
3.泛娱乐化。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搞怪、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
4.煽情主义。
与传统媒体奉行的客观主义理念不同,新兴媒体大多喜欢走煽情主义的路子。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专业媒介组织在新闻传播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传播主体正在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更好的吸引受众,新兴媒体多在“快”“奇”“趣”上下功夫,一味地追“星”、追“腥”、追“性” ,“炒”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反转新闻的社会危害
1.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公信力
据统计,反转新闻大约超过60%是策划的产物。伯纳德·科恩曾指出,“在多数场合,媒介也许不能控制人们去想什么,但在引导人们怎么想时却惊人的奏效”[1]。自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赋予了网民自我设置议题的权利,使新闻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公民个人、网络大V、草根记者为提高关注度,从中谋取利益,频频炒作甚至编造热点新闻。
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重要渠道。但是,反转新闻一而再,再而三愚弄受众的耳目,如何真正让受众耳聪目明?“狼来了”的故事告诫我们:反转新闻不仅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也会损害传媒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信力。
2.增加了政府社会治理的成本
反转新闻报道大都片面、偏颇,其策划者往往针对受众“求新、求异、求趣”甚至庸俗化的心理,瞄准社会生产生活中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者,吸引社会关注、获得同情。围绕新闻事件,对峙双方常常争论不休,挑拨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与此同时,每一个涉及公权力的反转新闻的出现,都意味着有关部门要就事件开展调查,出面辟谣,甚至反复辟谣。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害了政府形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
三、加强舆论引导,走出“塔西佗陷阱”
“一个执政者,一旦失去人们的信任,他做的事情无论好坏,都会遭致同样的不满和厌恶”[2]。某些反转新闻作为热点社会事件,常常使得政府面临陷入“塔西佗陷阱”的风险。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3]
1.加强舆情研判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从舆情生成规律来看,意见的呈现在萌芽期往往是多元的、弱小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或有意见领袖的民间舆论。当某一突发事件出现时,与其等待其自行发酵、最终发展成舆论风暴,不如及早介入。“把危机消灭在萌牙状态,及时控制形势,可以降低事件造成的伤害”[4]。
2.及早介入,先行发声
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和问题焦点,增强“对话意识”。社会热点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往往也是社会舆论最为纷扰的时候,主流媒体如果能在此时及时发声、主动发声,凭借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强大的舆论工具和宣传手段,几乎能压倒网络和自媒体的声音。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真实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真空期”,防止谣言滋生。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3.构建立体传播模式
某些反转新闻的策划者喜欢设置议程,主流媒体和宣传部门同样可以设置议程。舆情发生后,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集中开展立体式、大规模的真相报道,比如组织网络评论员就事件撰写评论文章,积极转发各主流媒体文章,通过运营商向手机用户定点发送事件进展情况,进而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
4.加大网络舆论监管力度
“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5]
注释:
[1]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2]塔西佗:《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7月
[3]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2月25日
[4]贾菁:《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3期
[5]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