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碗青菜肉丝面”何以感动全国网友

2018-11-18蔡萍

记者观察 2018年15期
关键词:母子俩动情脑瘫

文 / 蔡萍

今年母亲节,“一碗青菜肉丝面”的新闻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催人泪下,感动了全国无数网友。“一碗青菜肉丝面”何以如此感动人心?

动情的故事令人泪目

“一碗青菜肉丝面”背后,首先承载着的是一个感人的新闻故事,触动着我们内心的善意。故事的主人公是舟山的一对母子——小宝和他的妈妈熊小兰。小宝八个月大时被确诊为脑瘫,一岁多时爸爸患肝癌离世。妈妈熊小兰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从小宝八个月大起至今,10年来,她从未间断带小宝做康复,如今小宝已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凭借着为母则刚的坚强毅力,熊小兰为小宝撑起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她要打两份工,每天三点起床送报纸,然后回来给小宝做早饭,小宝上学后她去送快递,下午三点再来接小宝去康复中心……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而艰难,但母子俩却是那样努力地生活着,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故事和续写故事的能力。2011年,因为一次求助,熊小兰母子进入了记者的视线。在持续地给予关注和帮助的同时,记者和熊小兰母子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者用心记录,熊小兰母子真情讲述,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动情的故事。

动情的表达直抵人心

记者概括性表述加采访对象同期声穿插,这是一般电视新闻的报道模式。不过,该篇报道却别具风格,以自述体为主,即新闻主人公自己直接对着观众说,同时加以现场同期为辅的形式进行呈现。记者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十分具有现场感、真实感和亲切感。

报道中,小宝对着镜头介绍自己、介绍妈妈、跟大家说着妈妈对他的鼓励……孩子的真实表达,至真至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其实对于小宝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是脑瘫儿,他的自主表达较为吃力。而在叙述中,小宝并不是从头说到尾,一来对他来说难度太大,二来一个声音总会给听觉带来疲倦。记者巧妙地将小宝的自述和各个场景的同期声进行穿插,比如一开场,一个时钟的大特写,传出清脆的“铃铃铃”声,引人入胜,接着妈妈叫小宝起床,小宝开始介绍自己;再比如在康复中心,小宝说:“妈妈总说,你走一次,再走一次,一定会走得很好。我现在真的越来越棒了,我爱我的妈妈。”

整篇报道,没有一句配音,用的都是同期声,沿着母子俩每天的生活轨迹,一气呵成。这种原生态的语言、语境,更具有生活气息,也更加真实、亲切。

动情的场景感染力强

电视新闻讲究画面感,注重场景,从而使报道更具有代入感和感染力。这篇报道中,记者在场景的设置和选择上颇花心思,当然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小宝和妈妈的住处只有10平方米,狭小的空间里能拍些什么?哪些场景最能紧扣主题又能生动展现?场景和场景之间又如何自然过渡?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闻以一个时钟特写开始,伴随着清脆的闹铃声,已经送完报纸的妈妈叫小宝起床,在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小宝忙着刷牙,帮着摆桌子,妈妈做着热腾腾的青菜肉丝面,母子俩围坐在一起开心吃面。生活的拮据一目了然,然而一个吃面的场景,却让我们看到母子俩的坚强、乐观。场景之二,妈妈骑着电瓶车送小宝上学,小宝高兴地和妈妈再见,走进校园。尽管患有脑瘫,但小宝仍那么努力地学习,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可想,妈妈付出了多少心血。

可以说,报道里出现的每个场景,都经过认真挑选和精心策划以及高水平拍摄,都承载着不一样的意义,看似平淡,实则入情。

动情的时机引发共鸣

母亲节期间,舟山广电总台《汪大姐来了》栏目精心策划了一组特别报道,关注残疾人的母亲,小宝和妈妈的故事走进人们的视线,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母亲节,本就是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在这样的时机下,看到一位单亲母亲,拼尽全力抚养脑瘫儿子,陪他康复,陪他上学,陪他长大,在艰难的生活里依旧积极、阳光,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广泛关注。从阅读量来看,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的微信推送,当天都突破了10万+,人民日报微信推文点赞数更达到了2万多。“真的看哭了,为这么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点赞!”“我今天是要哭多少次,我28岁的男子汉,也想我的妈妈!”“今天要跟妈妈炒一碗肉丝面,妈妈我爱你,祝你节日快乐!”……有感动和敬佩,有鼓励和祝福,有大声说出对妈妈的爱等等。在留言评论区,网友们同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心中的真情实感。

所以说,新闻的发布也讲究时间点,在特殊的节点更易唤起受众的情怀,当新闻报道与个人的情怀联系起来时,带来的自然是更高的关注,更广的传播,更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母子俩动情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单人间
惊险一幕
陈朝东
陪母亲打球
再见,小来!我们等你再来
《叶语》外一首
诚实的孩子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