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查类深度报道中出 记者的定位思考

2018-11-18文/雷

中国记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深度受众信息

□ 文/雷 莹

深度报道对出镜记者的工作提出怎样的要求?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支撑起所谓的“深度”和“挖掘”呢?这是出镜记者面临的现实拷问,也是存在实现挑战的地方。对出镜记者来说,深度报道不仅仅要求报道,更要求报道的深度和内涵,结合两个方面的考虑,出镜记者应该在深度报道中思考自己的理性定位。

一、我看见

(一)“探照灯”式的冷静采集

深度报道不是一气呵成,必须是由浅入深,环形渐进的。要达到所谓的“报道深度”需要经过由表及里的过程。从最初的显性事实进入,逐层渗透,抽茧剥丝,慢慢挖掘到核心事实,再由这个核心事实反向到四周发散延展,从而形成事实的“广延性”。在镜头面前的出镜记者恰恰就扮演了一个现场信息搜集者的角色。搜集新闻事实的各方面信息,对出镜记者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接触事实的第一时间,出镜记者就必须让自己化身“探照灯”,全方位照亮新闻现场,立体多元地观察与搜集。显性信息搜集和隐形信息挖掘都成为工作重点。如在2017年12月的一期《焦点访谈》“快递垃圾怎么办?”的调查中,记者就全面搜集了快递工作人员、普通收取快递的市民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分别从运营、使用和回收处理几个方面搜集最全面的信息,帮助观众全方位理解快递形成的垃圾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又将产生怎样的环境污染。而隐性信息则是通过记者事前的了解发现,2017年“双11”中国可能产生15亿件包裹,高校和小区的快递比之前翻了好几倍。接着通过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采访,让快递垃圾背后隐藏的巨大环境污染理性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出来,信息的搜集加深了几层。

(二)“复印机”式的条理输出

搜集信息的过程固然重要,然而,出镜记者的最终任务是“现场报道”,也就是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输出。记者的视野范围不可能是完全无死角的,同时对信息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理性。那么,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就会“因人而异”。从理性角度出发,为了使得调查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为了使屏幕外的怀有期待的受众能够跟随着记者的思路继续前进,出镜记者必须要将“复印材料”按顺序摆放好,然后,一一“输出”。出镜记者可以说是受众的眼睛和耳朵,帮助受众了解信息,这个摆放顺序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同时掌控好节奏感。例如在进入现场环境的时候,根据人们普遍的视觉习惯来做出信息介绍,使得人们的观察不杂乱,按顺序,节奏不快不慢,不会造成紧张感或者注意力流失。第二,符合人们的逻辑习惯。在输出事实信息的时候,需要考虑怎样才能符合人们一般的思考习惯,选择输出哪些信息,如何输出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受众是否愿意跟随你的脚步来进入事实真相。比如在报道“快递垃圾怎么办”中谈到垃圾量的多少时,使用了现场大量快递堆积如山的真实画面,谈到为何一个小件物品需要多层包装时,出现快递工作人员包裹羊毛衫,解释害怕衣服被划坏而使用多层包装进行保护的画面,谈到垃圾的后续处理和潜在影响,使用采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员的画面。这些信息都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呈现出来的。

二、我追踪

出镜记者要像“猎人”一样追踪自己的猎物,即使环境再复杂,追踪难度再大,也要勇往直前,死死盯住猎物不放。这就是在调查类的深度报道中,最核心的工作——调查背后的真相。在调查类深度报道中,记者所面对的是有待挖掘的事实真相,或者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甚至是对公众利益的严重损害。这时,各色采访对象中所蕴含的事实可能是最核心,也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记者必须要有“定点追踪”的能力,善于发掘采访对象中隐含的事实真相,由点及面的敏捷追踪,顺藤摸瓜寻找深层事实。事实的最终真相是“GPS”的目的地,而这些人物是提供给记者通向目的地的不同路线,寻找路线,确定路线,最终到达,是一名出境记者必须在镜头下完成的任务。例如2017年9月《新闻调查》栏目一期“疯狂培训班”的调查采访中,记者执着地一路跟踪采访了其中几个不同年龄层的家庭,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分别采访,深入了解到,现阶段幼升小,小升初的不同类型培训班的情况,以及背后的运营情况。有些孩子对记者说出是自己愿意参加培训班,而有些孩子则是被逼无奈。

在所有需要面对的事实信息中,被采访的人物可视为是可供选择的路线,他们给出镜记者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记者需要敏锐发掘其中最适合的路线,然后沿着这条路线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而出现的新闻事件,则是深度调查中出现的路障,只有将路障搬开,调查才能顺利进行,如在2017年6月《新闻调查》“网购陷阱”这期栏目中,受害者在淘宝网购了一款某著名品牌剃须刀,事后发现是假货。记者带领观众经历一系列费心费力然而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过程,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承担不明确,求解无门,中间的采访过程可以说极其艰难。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对事件本身平稳处理,理头绪,找线索,找出与核心事实之间的联系,找到前进的方向。比如“网购陷阱”中寻找线索人“王健”的过程就比较曲折,有的村民说不认识,认识他的人也说法不一,提供给记者的信息比较混乱。那么记者更应该对这些环境中的因素进行理性处理,在发掘一些价值的信息之后,果断调整前行路线,始终保持对前路的开放式态度,不拘一格为到达目的地做准备。

三、我思辨

(一)“侦探”式的全面立体

深度报道调查进行的过程,与“侦破案件”的感觉极其类似。出镜记者很多时候需要具备“侦探”的勇气和智慧。素材搜集的关键之一是人物,人物关系和人物类型做重点分析之后,找到采访的重点对象,同时确定采访方法。而针对事件中的实际物品,例如实际材料,则需要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合理的运用。出镜记者在出镜之前,应该对所调查的事件中人、事、物有梳理和分析,对整体环境有完整了解。然后制定具体采访预案。同时也要正确评估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包括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开始采访报道之后,对现场的一切需要有整体的主动把控能力。如侦探一样需要具备自如应对各式各样人物的应变能力,对人物的特殊语言和细微行为进行冷静观察,敏锐抓住这些细节,随机应变地去挖掘信息。对于周围的环境,能具备迅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甚至要具备一个“侦探”的抗击危险的能力。

(二)“CT扫描”式的诊断报告

基于出镜记者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对受众影响的直接与巨大,报道之后的反思与检查显得极其必要。第一,在报道中是否将事实的新闻价值正确定位与挖掘。不同的记者在面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切入角度,这些角度的不同就决定了后续调查的方向与报道的深度有所不同。一名出镜记者更需要全面立体将新闻价值直观展现出来。最初的新闻价值的发掘角度基本是报道好坏的关键。第二,在报道中是否将所挖掘的新闻价值最大程度传递给受众。新闻价值的发掘是一个重要工作,然而将这些新闻的核心价值如何传递给受众更是一项艰巨任务。第三,传递给受众的新闻价值是否成为正确舆论引导。出镜记者代表的是媒体,他们的言行,受众都不会认为是个人行为,而会视为是媒体态度,甚至是对于某些事实的正确答案。新闻价值的发掘,深度报道的结论最终会对受众产生深远影响,所产生的舆论并不会因为一期报道的结束而结束。出镜记者应该对自己在镜头前所有的言行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确保给予受众的一定是较为正面积极的舆论引导。(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

猜你喜欢

深度受众信息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