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江西航空强省建设的思考
2018-11-18曾光吴颖许自豪
◎曾光 吴颖 许自豪
江西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教练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但创新平台不多不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离航空强省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做大做强江西航空教育培训、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四大”创新平台,加快实现江西的“航空梦”。
发展成就
1.形成了一批国内有影响的航空骨干企业
目前,江西拥有洪都集团、昌飞公司、九江红鹰飞机、江西德利直升机及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等八家整机制造企业和洪都商飞、景航锻铸、天翔通用航空及天之翔航空数控科技等30多家科技型配套企业,关键配套产品研制与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这些企业还进行固定翼和旋转翼飞机的科研生产,具有较强的航空产品总体设计、试验验证、先进制造和总装总成能力,是我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洪都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可提供全系列教练机的专业研制生产企业。602所和昌河飞机公司已具备与世界直升机先进水平接轨的设计、制造、试验和试飞的研保条件。
2.集聚了一批高水平航空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
江西拥有我国唯一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洪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50所)等研究院所,拥有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航空院校。2012年,南昌航空大学、中航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洪都集团等六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了江西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江西省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共建江西通航研究院。目前全省航空工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8728人,先后诞生了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个航空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70个硕士点。
3.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企业、研究院所及航空院校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和重点项目联合研制工作,突破了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江西航空系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1项,其中直10型直升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洪都集团申报的智能机器人项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承担了C919多项机身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部分机身制造任务,其中洪都承担了C919机体约25%的研制生产任务,昌飞公司承担了C919前缘缝翼/后缘襟翼工作包的研制及批产任务等。
4.形成了“一城两园区”集聚式发展格局
目前,江西已形成了以南昌航空工业城、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和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区为构架的“一城两园区”集聚式发展格局,2009年12月“一城两园区”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定批复,上升为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目前,南昌航空工业城已投入资金86.3亿元,中航工业洪都、洪都商飞、华夏九州及鸿鹄航空等十多家企业已入驻,正全力争取C919国产大飞机第二总组装基地和第二试飞基地建设。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区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直升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拥有直升机整机制造与研发、零部件配套企业近百家,骨干企业21家。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航空教育培训平台少且实力相对较弱
与上海、陕西及四川等航空人才大省相比,江西航空领域的研发设计、管理培训及运营服务等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且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仅有南昌航空大学一所航空特色本科类院校及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所专科院校,且综合实力排名相对靠后,分别排名全国第262位和第771位。尤其是通用航空教育和培训学院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航空研发专家、技术骨干和制造人才流向上海、湖南、湖北等周边省市的风险。
2.协同创新平台尚未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
江西航空领域协同创新平台主要有江西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江西通用航空协会(2016年7月)和江西通航研究院(2016年12月),目前尚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范围和层次较低,无法满足航空强省建设和全省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
3.航空产业创新平台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
作为江西航空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基地,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都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强与集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与西安阎良和天津滨海新区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作为我国首个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大型运输机和新舟系列支线飞机等整机制造项目的带动下,已建成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天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已形成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及太空站为产业核心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 产业集群格局。
4.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相对滞后
江西航空产业具有明显的“军强民弱”特征,航空工业在全国排前5位,但通用航空产业在全国排第26位,与航空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西主要以军用技术为主,民用技术相对薄弱,对民机科研、型号的研发和生产以及市场开发等投入不够。“民参军”数量不多,截至2015年底,全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并取得报名资格的单位只有112家,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只有72家,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后。同时,江西还没有以航空为特色的省级“双创”平台,应加紧谋划建设,形成推动航空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着力做强“四大”创新平台
1.培育一批高水平航空教育培训平台,加快集聚各类航空人才
(1)支持南昌航空大学、602所、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提升办学质量。围绕教练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以及大飞机等重点领域,整合优化江西航空教育培训资源,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设计、人才引进以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集聚一批紧缺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
(2)加快筹建江西飞行学院。建议整合南昌航空大学和昌飞公司等航空教育科研力量,在南昌或景德镇等航空产业基地临近区域筹建江西飞行学院。同时,在高安、进贤、余干和吉安等地建设飞行训练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开展通航飞行私照和商照培训服务。鼓励国内外航校在江西设立服务通用航空的分院、分校,培养飞行、适航、航空器和发动机制造维修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3)加大人才激励力度。重点吸引和培养直升机、大飞机和无人机等制造人才以及通航飞行、运营和服务等专业人才。对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航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安家补贴、周转房安置、配偶安置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依照相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对来赣创新创业的航空产业高端人才,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各类人才工程。
2.共建一批高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拓展航空科技创新天地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洪都集团、昌飞公司、602所等骨干科研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2)加快江西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围绕直升机设计与制造、航空材料热加工、航空材料与构件检测评价和航空构件精密加工等创新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心运行机制,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在我国航空制造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元化、可持续战略合作,做大做强江西通航研究院,打造集高技术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航空航天企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重要平台。
(3)加快组建江西航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供需对接,以洪都集团、昌飞公司、江西航投等重点企业为主体,联合省内航空制造、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组建江西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开放合作平台,形成协同攻关、产用结合的新模式。
3.打造一批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平台,增强辐射带动力
(1)推进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强化省级层面的组织领导,加强与中国商飞的高位对接,全力争取C919第二总装、第二试飞基地早日落地。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大飞机部件与教练机的研发制造,打造世界一流飞行训练系统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
(2)做大景德镇航空产业园。以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为载体,加快昌飞吕蒙总装园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公司通航产业基地、德利直升机和一批航空配套零部件项目建设,打造研发、制造、培训与运营服务基地。
(3)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布局。结合通用机场规划,以航空小镇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建设南昌瑶湖航空旅游小镇、景德镇吕蒙航空小镇、吉安桐坪航空运动小镇、庐山西海航空小镇和南康无人机航空小镇,同时支持共青城、高安大成、宜春上高、新余分宜及安福武功山等地结合通航机场和自身条件,建设各类航空特色小镇。
4.培育一批高标准军民融合平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江西样板”
(1)大力支持通用航空领域的创新创业。依托航空产业园、特色小镇等平台,汇聚航空科技资源,集聚和孵化一批通航公司、航空俱乐部、航空教育培训机构、航空销售维修及航空专业服务中介等运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航空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和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2)大力推进军民共用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省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和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和转移转化平台。优先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支持南昌和景德镇两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3)支持军民融合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业苗圃等众创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军转民”“民参军”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南昌航空大学创业孵化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承办国内外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发现项目、发现人才及对接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