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情境带入式”教育理念

2018-11-18孙乐天

记者观察 2018年30期
关键词:阶段家长思维

文 / 孙乐天

中国的教育制度发展到今天基本已经划分为两个档次:孩子至上和成绩至上。第一种 “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是传统的、正确的理念,然而当前更多的却是以分数看人,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让孩子在一个过小的年纪背负着超负荷的压力。孩子就像弹簧或者皮筋一样,过大的压力只能让其难以复原或者直接断掉,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性格的扭曲或过早的叛逆。

笔者曾经在一家教育机构担任过观察员一职,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交流并给出解决方案。在观察过的数百个学生中,真正能算得上与年龄同步正常发展的确实少之又少。在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三大误区:花销和效果成正比、年龄和经验成正比、职位和能力成正比。

所谓“情境带入式”教育,是通过交流与观察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层次因素,即性格、家庭等因素,并通过分析问题、成因以及未来走向为学生设计一个改变的“剧本”,通过与家长的配合让学生脱离现有固定思维模式下的环境,将学生带入一个认知层面的全新的环境,通过对固定思维的冲击达到对性格、思维等的改变。整个过程从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取决于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程度,更多情况下家长需要靠“演”来配合,唯一不同的是看其是本色出演,还是靠演技去演。

成绩对于学生来说,不管优异与否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家长与老师都普遍过分看重分数的时代,成绩不如人家优秀的学生,其家长往往会生气着急甚至会焦虑,与之而来的还有不断的责骂与施压。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自身的发展与外部因素的发展都处于同一步调的时候,个体才能得到最均衡、最正常的发展,这就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考虑也确实存在的内在因素,但由于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这种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被无视或者忽略。学生在一个正常发展的年纪受到了来自外界给予的、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段出现的压力,规律间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等方面也必然会相应地做出调整,这时学生也就会出现老师和家长口中所谓的“意想不到的改变”。

另一方面,即使是成绩比人家优秀的学生,依旧会受到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压力,原因依旧是家长的攀比心。请注意,在这里我给出的分类并不是简单的成绩优秀与不优秀,而是成绩比人家优秀和成绩不如人家优秀。在家长心中,不管真实与否,永远都存在着一个“别人家的小孩”,也永远都存在着一个相互比较的习惯。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类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这种比较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比较带来的压力也最大,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最大的。说到底,这种比较也折射出家长的虚荣心,一旦有了攀比心,孩子就已经沦落为满足家长虚荣心的工具,而家长绝对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论是思维模式还是认知水平都处于一个萌芽、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就像船员出海一样,刚刚扬帆准备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和探索更外面的世界,但缺乏对方向的把控,因此很容易受到海风的影响,风向在哪,船的前进方向就在哪,学生很容易偏离正轨,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吹回到正确航向上去。在生活中,环境就是这里所说的“海风”。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学生成绩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私心,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的情况,因此只要一缕清风就很有可能掀起巨浪将学生的小船带远甚至是打翻。“情境带入式”教育的宗旨就是在学生开始偏离航向时给予及时的纠正,以及在学生渐行渐远、老师与家长都无能为力的时候将学生带回轨道或者重新打捞上岸。该模式抓住了学生思维和认知水平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特点,即容易改变和容易受影响的特点,充分发掘语言和细节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通过有目的性的影响帮助学生获得内心的感悟,最终达到主观进行改变的目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将会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教育者根据方案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或者生活环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老师、家长双方面的配合,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学生,一般只需要教育者单方面地带入即可。整个过程分为七个步骤:观察、分析、假设、验证、再分析、制定方案和实施方案,这要求教育者能够快速把握学生当前的状况,同时掌握微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等的相关知识,是一种综合性、深层次的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无形之中成为家长和老师满足虚荣心和进行攀比的工具,当教育领域受到物质化的影响时,学生只能不断被动地接受超出他们承受范围的压力,最终导致思维模式、性格习惯甚至是心理的扭曲发展,而家长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和觉悟,面对孩子的不正常改变,所采用的方式往往只是打骂孩子,用家长的威严和经验来支撑自己的错误方向,得到的只能是孩子的叛逆与相比较于先前更加扭曲的发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二年级属于寻找方向的阶段,三年级属于对方向的再判断以及对现状的再认知阶段,属于过渡时期,而四、五、六年级则是真正的成长与发展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对思维模式和性格习惯的培养与塑形,家长和老师必须抛弃所有私心,用大爱带动小爱,用善心推动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不会被利益化,更不会被物质化,学生也才能不被工具化。

纵观学生的成长过程,环境对成长的方向、速度与质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更担心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小学阶段的知识属于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不需要太高的智商要求,也不需要过分地努力即可考到理想的分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智商的问题,而是因为调皮和学习态度的不正确而导致的不踏实,这类学生在日后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和思想以及自控力的渐渐成熟,实现成绩反超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小学阶段成绩就很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被当做是优等生重点培养,各种提高,各种比赛,各种期望,各种压力,一味的乐观与期待往往给学生带来了过早和过大的压力,甚至会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这类学生往往会出现后劲不足或者是脾气逐渐增长的问题,而面对这样的改变,家长往往会简单地归结于学生自己的不用心,也就会带来更大的压力,除了少数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外,更多之前的“优等生”会在这个时期被反超,自信心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之后便一蹶不振。

小学以育人为主,成绩只能起到警醒的作用,而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却无限放大了成绩的作用和重要性,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下,学生的天性受到打压,性格和心理的成长被忽视。

我们真正应该羡慕的,并不是成绩更好的“隔壁家的小孩”,而是那些真正拥有童年,可以保留自己天性的学生们。谨作此文与各位读者共勉,愿天下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自然地成长。

猜你喜欢

阶段家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Open science:The science paradigm of the new era
思维跳跳糖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