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2018-11-18张波
文 / 张波
据调查显示,近些年高考人数在逐年下降,导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办高校要想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中获取成功,就必须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师德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也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影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种文化和价值观涌入,这些观念的碰撞,给人们的三观烙下了时代的印记,部分人群开始追逐利益,这些观念难免会进入高校,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造成师德问题。
第二,民办高校自身的局限性。民办高校属于社会办校,不享受国家的财政支持,教师地位以及待遇与公立高校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民办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会对师德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民办高校缺乏健全的道德评价保障机制。随着高校扩招,民办高校近些年发展迅速,但其关注点集中在生源、教学设计以及教师队伍的配置上,忽视了对师德的建设和关注,更缺乏针对师德的评价和考核机制,造成师德建设的缺失。
(二)内部因素的制约
首先,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年轻化。民办高校普遍年龄较小,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师岗位的认识不足,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其次,民办高校师德建设任务更加艰巨。民办高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教师要权衡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因此,教师要更好地提高师德,为学生做出好的表率,这就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本文从高校实际出发,针对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提高民办高校教学水平有所帮助,详细内容如下:
(一)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教师的归属感是指:“教师与所在学校在长期工作、互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肯于、乐于将个人融入到学校组织的自觉的态度和自发的情感。”它是教师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是教师的一种主人翁精神,是对自己工作从心理上的认可和自豪感。民办高校应该对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作出详细的部署和规划,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关爱和关心,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多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渴望在这种自由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工作,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二)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素质
高尚的师德能使学生获取受益终身的财富,我们要积极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参加党的教育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党的政策方针,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不移地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榜样。
(三)建立完善的物质保障机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师德属于上层建筑。民办高校师德建设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必须要真正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教师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有了健全的物质保障机制才能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有精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才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将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当中。
(四)完善师德建设的引导、评估和监督机制
民办高校要想提高和强调师德教育必须制定出详细的办法和奖惩制度,宣传正面典型和树立榜样,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对教师的师德作出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以及职称评定的依据,根据最终结果给出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此外,在教师聘任过程中,要将师德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严格对教师队伍的师德情况进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