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我国媒体新闻报道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为例
2018-11-18刘瑾慧子
文 / 刘瑾慧子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进步和良好发展,这对各种形式的媒体都有积极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这种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如何优化现有资源。
一、新闻网站“两会”报道探索和创新点
2018 年全国“两会”报道依旧精彩纷呈,不断优化新闻生产方式和体验,着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短视频、融媒体上发力,实现创意、准确、及时的“两会”报道。通过大数据、全景技术、短视频等开启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报道。
(一)“两会”高科技再度升级,人工智能表现抢眼
今年的全国“两会”,新华网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了新高度,引入“Star”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用科学的“读心术”描绘出最真实的政府报告工作的“情绪路线”,首次把情感交互技术应用于时政新闻领域。在总理工作报告的100多分钟里,“Star”生物传感机器人实时捕捉与收集、自动计算观众的情绪变化,通过人机交互等科技转化为数字,精确分析出“心潮澎湃”的瞬间,生产出国内首条生理传感新闻。
(二)“两会”报道视频趋势化明显,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兴起
今年的全国“两会”,主流媒体强化了视频类传播,短视频和视频直播成为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形式。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开启短视频竞技新航程,充分运用了短视频形式、H5、融合动画等手段。以人民日报推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怎么读?人民日报为你建了一座城!》创意类动画短视频为例,首次使用缩微定格动画形式,通过搭建一座叫“种花家”的城市,去解读政府报告中的奋斗目标。
(三)传播“两会”好声音,人民网与头条合作发力
今年全国“两会”开幕那天,人民网联合今日头条发布“习近平关心的10件小事”特辑系列,从而体现出领袖关怀民意,体恤民情。虽然问的都是小事,但是背后展现的都是民生。与此同时,人民网联合今日头条推出两档特色专栏《两会今日要闻》和《学习有声》,通过总书记的原声音频、现场图文等多种形式,创新并充分地报道了“两会”内容。人民网对总书记的报道不仅有大处着眼的综述特稿,还有“以小见大”的细节特写。
二、我国新闻媒体报道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数据解读浅层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追求数据可视化。“拿来主义”导致的只会是数据解读的浅层化。例如在2018政府报告工作中,新华网只将报告进行了提炼,提取关键词,但是在真正的报告中仍有大量广泛的信息有待获取,缺乏深度的挖掘。
要想让用户获取有效信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细节的挖掘报道,深入理解信息的内容,就要求我们在知道“是什么”的同时还要知道“为什么”,去增加对信息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二)网络平台的不稳定性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用户在复制信息并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若想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要不断加大对新闻信息传播管理的力度,反复审核信息的来源和出处,不断提高新闻的报道质量。
三、当前局势下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
(一)深度挖掘新闻,丰富传播领域
在近几年数据新闻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少媒体忽略了大部分数字的罗列报道对读者是缺乏吸引力的。记者想通过简单的数字深度报道民生经济问题,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只有将数字新闻和国计民生相结合,读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加强跨平台建设,增强交互设计
今年的全国“两会”,人民网和今日头条、腾讯都有战略合作,人民网推出人民视频客户端,将人民网打造成具有深度融合力、整合力和凝聚力的移动互联网视频品牌。跨平台建设带来的是合作双赢。在加强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增强交互设计,新华网的H5刷屏产品更具交互性。
四、结语
融媒体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在融媒体的驱动下,全国“两会”期间融媒体带来的报道精彩纷呈,这是一个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