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

2018-11-18宋新越

记者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报道受众

文 / 宋新越

一、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一)记者职业素养的缺失

记者的收入和稿件的见报率挂钩,有些新闻从业者为了以最快速度完成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并不深入,有时候甚至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故意捏造虚假新闻,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个别记者为了抢头条,不经过核实新闻信息就急于发布,不顾及新闻稿件的采编流程。

(二)受众辨别意识较弱

在自媒体年代,受众虽然不是记者,但却拥有记者传播新闻的能力,而当前部分受众辨别虚假新闻能力差,若遇到轰动新闻或者“标题党”新闻时,完全不顾新闻真实与否而直接进行转发,从而造成虚假新闻的泛滥。

(三)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失实

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些新闻媒体故意捏造、夸大新闻事实,严重地欺骗了受众,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些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会收取企业的费用,选择有偿新闻的方式在报道中宣传甚至是夸大企业的部分优势,或者用企业的负面新闻进行要挟敲诈,从报道对象获取不法的经济利益。

(四)各媒体竞争激烈

当今媒介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媒体在经营“两微一端”新媒体过程中,为了博取更多网民的关注和点击,有意识地迎合受众的消费心理,通过敏感且醒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还使用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等手段引发轰动效应。有些网络媒体为了使自己的新闻能够抢占先机,在不查证消息真实与否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发布网络最新信息,由此造成新闻失实的现象频繁发生,而新闻真实性的底线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新闻失实的防范与应对

(一)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规范

在当前形势下,既需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大力提升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新媒体素养,鼓励专业性发声,也需要对活跃于舆论场的自媒体人进行新闻专业的教育与科学训练。既要有“老记者”的新闻素质和良好的新闻观,还要有“新记者”的创新和新闻宣传能力,成为以新闻道德为底线、新闻事实为主的新闻人。新闻采编人员在报道的过程中,要分清新闻报道与文学的区别,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认真核实消息来源,写作过程中不胡乱添加情节和主观感情色彩。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受众眼球而编造新闻,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

(二)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在人人皆有话语权的时代,受众经过长久的媒体舆论环境的熏陶与锤炼,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已经从单一的新闻接受者,变成了新闻的参与者。因此受众必须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接受消息的同时要有怀疑意识。虽然不要求受众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技能,但也不能一味地相信新闻媒体的报道而不假思索地转发、评论。做到在无法判别新闻真假的情况下,绝不盲目传播,随意评论,保证新闻评论和传播的客观性。

(三)完善新闻监督体系

建立新闻行业规范,加大打击惩治力度是有必要的。任何单位或个人的炒作、玩弄媒体而造成虚假新闻的,经查证,则按照其影响程度予以相关惩罚,把虚假新闻的监管落到实处。还应该建立新闻审核把关机制,强化媒体的把关意识,完善采编流程管理,除了对新闻造假者给予一定的惩罚外,还要追究传播虚假新闻的媒体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媒体要对自由撰稿人提供的稿件分配专人把关,认真进行审核,经确认无误后方可采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报道应当源于事实,真实地反映事实。通过新闻媒体的真实报道,受众才能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准确的信息,真实地认识世界,才会逐步对媒体建立信任感。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就会使媒体的权威受到质疑,这样会阻碍新闻单位的健康发展,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当今社会,随着传媒的迅猛发展,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新闻行业要想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保证真实性。因此,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不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有关监管部门要和受众同心协力共同打击虚假新闻,真正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雪中放牧新风景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监管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