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起义对朱毛会师的促成及其历史意义
2018-11-18刘宇祥
□刘宇祥
九十年前的湘南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我党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规模巨大的起义。它促成了后来朱毛两军会师,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湘南起义的起因与发动过程
湘南是反动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党和群众的基础比较好。1927年八七会议期间,中共中央计划是以汝城为中心,在湘南举行秋收起义,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南特别委员会。8月3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发布了《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要求在群众基础较好的这四个省的党组织立即发动农民进行秋收暴动,“以农会为中心”,夺取乡村政权,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8月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彭公达任新的湖南省委书记,前往湖南改组省委,领导湖南秋收暴动。毛泽东亲自拟定了《湘南暴动大纲》,确定以汝城为中心,由此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县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后来由于情况有变,加上时机不成熟,湘南秋收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经过讨论,决定以长沙为中心发动湘东起义,其他地区包括湘南仅是虚张声势牵制敌人。回到湖南后的毛泽东,积极筹划秋收起义,并明确提出秋收起义的目标是要夺取政权、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9月9日,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但因敌强我弱,起义失利了,毛泽东果断命令各路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9月19日,各路部队先后到达文家市,当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委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会上,毛泽东科学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再去攻打城市,就好比是鸡蛋碰石头,提出要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以保存和积蓄革命武装力量,继续坚持斗争。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当时的师长余洒度“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最后前委集中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行动计划,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向湘南转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是想去湘南,因为他对湘南的情况比较熟悉,还是想回到湘南去开展革命斗争。但是在转移途中,因敌人的阻击,毛泽东部最终被“逼”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部分兵力驻守三河坝失利后,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进入赣南,随后沿湘赣边界向湘南转移。此时部队给养是个大问题。朱德探悉他在云南讲武学堂的同学范石生任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正驻守在广东韶关和湖南汝城、资兴一带,便派人与范石生联系,从而解决了给养问题,部队暂时摆脱困境。后因朱德部与范石生部合作事宜被蒋介石知晓,蒋介石急电令范石生将朱德部就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1928年1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部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作短暂休整。湘南特委从中共宜章县委获悉此事后,立即派人找到朱德,并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智取宜章。由地方游击队领导人、共产党员胡少海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第一四○团团副的名义,率领一支先遣队进驻宜章,稳住宜章的上层统治者后,大部队随即跟进。1月22日,化名王楷的朱德,与陈毅率部打着国民党军旗号进入宜章县城,将前来欢迎聚宴的反动官吏及豪绅全部逮捕,并解除国民党县团防局和警察的武装。以智取宜章县城为开篇,拉开了整个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即,朱德、陈毅将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并在广东坪石一带消灭了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师。湘南第一个红色政权——宜章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同时组建了湘南第一支农军——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随后,湘南大部分地区相继起义。在成立了五个县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湘南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二、湘南起义选择上井冈山的原因
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在发动湘南起义之前,朱德与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的毛泽东就联系上了,起义期间,朱德部与毛泽东部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当敌人以重兵向湘南进攻时,朱德作出率领部队上井冈山的决定。
(一)朱毛两军双方派人互相联系、增进了解。1927年10月上旬,毛泽东在酃县十都派何长工到长沙、广东等地去找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汇报秋收起义部队的情况,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经过一路的辛苦奔波,终于在广东犁铺头找到了朱德部,并将毛泽东部从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的情况详细地向朱德、陈毅作了汇报。这是朱毛两支部队的第一次联系。10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到敌人袭击,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与毛泽东失去联系,转战到上犹鹅形一带活动。不久,他们在上堡和正在那里整训的朱德部取得了联系,朱德又一次详细地了解了秋收起义毛泽东部的情况。得到毛泽东部的确切消息后,朱德即派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部联络。11月中旬,毛泽覃到达井冈山,向毛泽东介绍了朱德部队活动的情况。
(二)中共中央、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正确指示。朱德、毛泽东两支部队之间得以相互联系,中央、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也起了重要作用。在1927年12月下旬,中央曾两次写信给朱德部队,指出:“你们的军队如确实到达湖南的桂东、桂阳地方,你们的工作对象,便应从这几个县份计划起,据我们所知道的在桂东的北边茶陵酃县以至江西莲花,均有毛泽东同志所带领的农军驻扎,不知道你们已和他联络否?……你们应确实联络,共同计划发动群众从这些武力造成割据的暴动局面,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权。”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朱德和毛泽东部之间的联络,完全符合中央的意图。而且信中还要求朱德部队如无法联络到毛泽东部,则在湘南与当地党组织计划,发动群众起义。朱、毛两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为两军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和胜利会师打下了基础。
(三)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湘南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大大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1928年3月,李(宗仁)唐(生智)战争结束,反动统治处于暂时稳定时期,湘粤军阀集中了7个师的兵力向湘南进攻。由于湖南省委执行“左”倾错误主张,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思想十分混乱。敌人的进攻未能打破,3月底湘南暴动遭受严重挫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存实力,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敌人决战,朱德果断决定撤出湘南向井冈山转移。朱德后来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中说:“湘南暴动之时,正好军阀白崇禧和唐生智之间发生战争,形势对我们是有利的。如果政策路线对头,是有可能继续扩大胜利,有条件在某些地方稳得住脚的。但是由于当时‘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错误,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使革命力量在暴动之后不久,不得不退出湘南。”
(四)“左”倾盲动错误迫使战略转移。湘赣边界的斗争正处于低潮时期,遵照湖南省委意见,毛泽东以师长名义与何挺颖一起带着部队前往支援湘南起义。在桂东,毛泽东得知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向湘赣边界转移的消息,决定兵分两路插入湘南迎接起义部队。4月上旬,在酃县的接龙桥,毛泽东、张子清指挥第一团将尾追湘南农军的敌军击溃。1928年4月28日,朱德、毛泽东两部在龙市会合,实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部队得到了壮大和发展。
(五)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根据地的共同愿望。在大革命失败之前,毛泽东就在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毅然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开辟出一条革命的新路。朱德早年喜欢研究《孙子兵法》等著名兵书。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潜心研究西方军事历史;在苏联期间,他系统学习军事学,潜心研究苏联内战时期的战略战术。这种经历使朱德形成了融汇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朱德早年读《三国志》时在眉批中曾写道:乱世有大志无力者,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功。此时他就有积蓄力量、休养生息、割据一域的思想。毛泽东、朱德这种建立根据地的共同想法,使得他们最终会师于井冈山。朱毛两军胜利会师,“确定了建立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政权的决心”,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斗争的武装力量,红四军迅速粉碎了湘赣敌军的第一次反革命“会剿”,“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井冈山在全盛时期,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革命史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湘南起义和朱毛两军会师的历史意义
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这是一项伟大的战略转移,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创,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是湘南暴动牵制了湘粤两省的敌军,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创造了一定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湘南暴动转移了湘粤敌军的视线,减轻了来自西北面对井冈山的军事压力,使工农革命军可以放手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二是湘南暴动为朱毛两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红四军积蓄了武装力量。这支万余人的革命队伍浩浩荡荡开向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当时我党独立领导的一支最强大的革命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1928年9月1日,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提到:“到了4月,朱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人。”共计11600多人,2000余支枪。部队的发展壮大,为其后军事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是湘南的插标分田运动为井冈山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井冈山土地法》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正如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文中评价的,湘南起义“建立了土地革命的一个样板”。
四是湘南起义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干部。起义聚集、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他们跟随朱德、陈毅奔赴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骨干,其中有许多人分别担任了党政军的领导职务。
五是湘南起义为井冈山毛泽东游击战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朱毛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军加紧策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多次发动“进剿”或“会剿”。为了对付敌人进攻,毛泽东、朱德更加注重探索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根据当时情况,毛泽东、朱德提出了“对湖南敌人取守势,对江西敌人取攻势”的对敌政策;在经历多次战斗后,又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战术十六字诀。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系列游击战略战术,成为红军在井冈山以弱胜强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奠定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基础。
湘南起义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它对巩固、壮大井冈山根据地所起的重大作用来看,它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的历史光辉是永不熄灭的。正如萧克所说,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
四、湘南起义与朱毛两军胜利会师的现实意义
湘南起义历经三个多月,在此期间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湘南起义官兵们能够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到底的精神动力。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一部在三河坝虽给敌人以重创,但自己也遭受到惨重损失,因此决定率余部退却转移。在经过“赣南三整”、湘南暴动后才最终走上井冈山。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涌现了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湘南志士。夏明震、曾志就是这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者。夏明震,1922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第二年年初,他在三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1927年9月,受中共湘南特委委派,夏明震偕同妻子曾志一同奔赴郴州,担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组织武装暴动。1928年,夏明震担任湖南郴州特委书记。中共湘南特委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提出了“坚壁清野,焦土政策”。这些“左”的政策被反动分子所利用,他们发动了“白带子反水事件”,煽动和裹胁一些群众围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年仅21岁的夏明震在暴乱中牺牲,身上被刺了十几刀。曾志从他身上懂得了什么叫革命,什么叫献身,夏明震既是她的爱人,又是她革命的引路人。从此,她义无反顾地朝着丈夫未走完的路一直走下去。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他们为真理以身殉志,为理想视死如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二)勇于创新的思想。毛泽东和朱德都是农民出身,他们最懂得农民需要什么。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一语道出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1928年1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宜章举行暴动后,起义烈火燃遍了整个湘南,各地纷纷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在湘南特委和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以及起义部队和地方武装力量的支持,红色政权控制范围内的广大农村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插标分田”运动。同时,“‘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也在这里提出来了”。尽管受时间限制,当时还没有来得及颁布土地法,正式开展土地革命,但是已经开始了打土豪、烧毁田契的斗争,有的地方还自发地分了土地。这充分说明,朱德在湘南起义之后有着独到的创新思想,因为他意识到了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初步尝试,创造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新经验。
(三)依靠群众的力量。1928年2月6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即开展了打土豪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处于低潮中的革命群众从湘南起义看到了希望,他们积极报名参加工农革命军和农军,革命武装迅速扩大。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湘南各县党组织和起义农军的全力配合之下,相继攻占了郴县、永兴、资兴、耒阳等县城。当时参加湘南起义的共有20余个县,100多万农村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下,湘南起义取得了胜利。朱德同志高度评价道:“这次行动的确是大革命失败之后给全国的一个大的兴奋。”
总之,九十年前的湘南起义,凝聚了力量,提振了士气,坚定了信念,展示了希望。从湘南起义到朱毛井冈山会师,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湘南起义发展和培育了一支我党强大的武装力量,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输送了生力军,把革命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同时,对于我们今天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敢闯新路,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领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工作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