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转换

2018-11-18杨宏雨杜艳华

党史文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杨宏雨 杜艳华

最初选择:用资本主义救中国

进入近代以前,绵长、久远的中华文明始终走在东方世界的前列,与周边文明维持着中心与边缘、优势与劣势、先进与滞后的关系,成为周边民族学习的榜样。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并加强了自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华夏中心观”。鸦片战争既是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化启动的催化剂。鸦片战争的意义决不仅仅是英、中之间的战争,更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东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挑战,其实质是要“使东方服从于西方”。它迫使中华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就必须放下架子,师法“夷人”,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鸦片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中国士大夫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开眼看世界”,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者中的一部分开明官僚,如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实践,开启了绵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洋务派仅着眼于物质层面的变革,不愿意触动制度和文化问题,因而无法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洋务运动失败后,以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着手研究、解剖西方,探索其国富民强的关键所在,力图使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中华民族抗争、振兴的必然的和正确的选择。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并非是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自觉认识的产物,而是被动挨打的结果。这就必然有一个对资本主义认同和接纳的问题,而当时中国社会并不具备接纳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以及心理能力。

首先,从经济上看,传统的中国社会一贯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论是在社会经济形态中,还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工商为末占绝对的优势,从而造成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落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以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却异常稳固,一时很难解体。

其次,接受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能力十分有限。中国现代化是在外界强烈刺激下发生的,其内部基本上没有思想启蒙的准备。鸦片战争以及随后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借助于战争的胜利,列强强迫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签订不平等条约,建立起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条约制度。在条约制度的庇护下,列强在中国办工厂、建学校、修教堂、设租界、走私鸦片、拐卖华工、抢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在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痛苦中走向近代、走向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的核心是“制夷”而不是“师夷”。西方列强以其“长技”侵略中国,“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这是“师夷”原因,“制夷”是目的,“师夷”只是“制夷”的手段。换句话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于中国的吸引力不在于资本主义本身,而在于它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强烈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西方的“长技”战胜西方,从而捍卫民族尊严、保存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西方的文化和制度。

“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和思想体系。“资本主义是从希腊罗马文明中产生出来,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东正教文明没有产生出来资本主义,这并不是偶然的。”很显然,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光在经济上引进机器大工业、政治上仿效西方建立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民主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和精神的发展也是重要内容。对于落后的缺乏启蒙运动影响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文化的转换和认同甚至可能是最关键的。翻检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认同西方物质文明的人比比皆是,认同西方制度文明的也不乏其人,而认同西方道德、伦理、精神、文化,承认个人主义和理性权威,肯定剥削有理、有功、有利于社会发展,提倡追求财富和享乐主义的天然合理性的,不能说一个没有,但确实是寥寥无几。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这种排斥心理,实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谋求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再次,资本主义因素的微弱和反资本主义力量的强大,是造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社会内部传统势力的强大,使得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新生社会力量无法与之抗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新生社会力量试图通过改良与革命两种方式变革中国政治、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运动。这两次运动先后归于失败,一个共同原因是运动的领导者及其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在强大的传统力量面前,软弱得不堪一击。

上述种种原因使中国丧失了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机遇。中国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是错误的。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因为当时中国还不具备接纳资本主义的种种条件;作为落后国家,如无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变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法绕开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途径的。

以俄为师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次转换

“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制度,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是一个古老的理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梦。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由于中国和世界发展之间的时代差,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目睹欧美愈演愈烈的劳资冲突,意识到欧美也不是乐土。“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康有为勾画了一部“专为救众生”的《大同书》;孙中山倡导民生主义,希望通过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让中国完成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的直接过渡。

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在试图效法西方谋求中国现代化的同时,又竭力构想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希望中国将来能避免资本主义发展之弊,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特色。但是由于世界历史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动,没有先进国家的示范,因而在当时,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谋求现代化还只能是一种空想。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十月革命完成了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使俄国彻底摆脱了农奴制残余的束缚,解决了俄国现代化中最突出的障碍。这是俄国发展的先决条件。十月革命之后,俄国仅用了20年的时间便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苏联的成功,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这个模式对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国家的意义也是巨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先有经济发展再谋求经济平等,苏联式现代化道路却使人类看到了兼顾经济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于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决心把目光由欧美转向俄国,以俄为师,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这一转变,在当时是一个必然。具体说来,有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以家族本位为核心的伦理文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它喜欢从平均主义的立场对待现在和未来;家族本位,使它比较重视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个人的权利;重伦理,使它把道德而不是社会进步作为评判的标准。这三者的结合可以概括为“符合道德的集体平均主义”。“符合道德的集体平均主义”虽然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的公平合理的社会不完全相同,但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样,“这种早就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众多人内心深处的平等愿望,恰恰由于社会主义的传入而找到了萌发和宣泄的地方”。

社会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性的影响。近代中国的许多先进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并不是基于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人权和社会制度的理性判断与真诚信仰,而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换句话说,向西方学习是手段,并不是目的。选择这种手段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前提下的不得已之举。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导致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沉重灾难的根源,并使许多中国人无法正视和认同资本主义文明。苏俄革命的胜利为近代中国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的思想信念和政治模式。它以反资本主义、否定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侵略的面目出现,客观上迎合了中国作为失败者的屈辱、复仇心态,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既厌恶西方又不得不学习西方的矛盾,容易获得中国人心理上的认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通过廉价的商品和血与火的殖民侵略,资产阶级不断给自己开辟新的活动场所,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了文明体系中。当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又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大战不仅毁坏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近两百年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而且摧毁了西方人的精神支柱,摧毁了西方人对欧洲文明的信心。大战后欧洲人的态度感染了处于厌恶西方又要学习西方的矛盾状态中的中国人,中国人开始怀疑西方现代化道路。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包括曾一度赞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此时也开始重新认识西方文明。在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民意测验中,相信社会主义的票数以291张位居榜首,三民主义以153票次之,民主主义仅得66票。在对“你心目中的世界人物是哪一位”的回答中,列宁以227票名居榜首,美国总统威尔逊次之,但仅有51票,不及列宁的四分之一。以上事实颇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心的变动,说明中国现代化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向苏俄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十月革命爆发之际,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十月革命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十月革命以前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尤其是法兰西文明。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他们决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走俄国人的路,以社会主义救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它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中共的诞生,既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史的承接与推进,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范式转换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破除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几乎是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

苏联模式是一个特指。它特指苏联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建立的以经济上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和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因此,苏联模式准确地说应是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组织和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完成某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由于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感染,由于斯大林模式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上当时国际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竭力封锁和遏制,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援助,所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在宣布外交上“一边倒”的同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应该承认,苏联模式对于生产力落后、现代化资源缺乏的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的。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一个模式。如果要说有模式,那么某种模式无非是某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比较有利于该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这种模式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模式在一个国家适用,在另一个国家就不一定可行;在一个国家一时可行,但不可能永久可行。斯大林模式也是如此。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斯大林把马克思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设想当成社会主义的必然,特别是斯大林模式中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个人迷信、党政不分、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严重缺陷,这就决定了中国跳出苏联模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此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弊病。毛泽东在1955年底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始。以《论十大关系》为起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有:在政治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系,适当发展私营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扩大企业和地方的经营权;在文化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自由讨论,反对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和学派;等等。毛泽东等人的这些探索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尽快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但在当时,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由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还不长,经验还不够多,特别是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同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相联系的,加上受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等人全盘反斯大林和中苏两党两国的冲突与分裂的国际局势的影响,毛泽东等人很快放弃了自己在探索中提出的一些有益的做法,中国最终未能突破苏联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虽然还在试图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由于“以苏为鉴”已和“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相挂钩,结果使自己的现代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第二次转换

我们说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并不意味着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现代化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但也没有把世界各国的发展都限定在必须要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上。马克思早在1877年就反对将他关于西欧历史发展道路的一般表述作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的道路。他说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他根据自己对俄国的研究得出结论说:“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多次提及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他们提出的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及其胜利。恩格斯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西欧还是北美的资产阶级统治都相当稳固,没有立即走向崩溃的迹象。怎么办呢?列宁在1918年就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所谓“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地探索一条落后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接过这一思想,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列宁晚年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976年10月,持续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近40年的探索,中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路。这主要包括: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早在1936年,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施复亮、谷春帆等人都对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问题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为中国最终走出苏联的经济模式奠定了理论依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2年,中共十六大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建立。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之所以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取得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主要是由以下因素促成的: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持续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和不健康因素发展到极点的结果。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狂热取代了理性,极“左”的社会主义理论被付诸实践并演化到了极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狠斗私字一闪念”“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但是,这些东西不仅没有推进中国的发展,反而使中国越来越穷,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怀疑产生了,理性回归了。“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落到了人生最低点,他们把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得到了许多真知灼见。

解放思想的必然。如果说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那么邓小平理论的关键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中国人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对于资本主义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中国人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闯过一个又一个禁区,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重新认识国情的结果。“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革命需要认清国情,建设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清。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苏友好,“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流行一时的口号。其实,中国短时间内是绝对赶不上苏联的。因为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与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跃进”运动时,中国人更提出“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其实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仅无法和苏、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相比,就是和当时的巴西、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落后的生产力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结果,就是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运动后,中国人虽不再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口号仍时时不绝于耳。什么是比较真实的国情呢?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等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样的低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回顾中国现代化道路两次转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尽管在这必然中也存在某些误会,但这种必然性的确是和历史的进步性相联系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此前的现代化成就所无法比拟的。

(2)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就不再需要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意味着不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像中国这样有悠久专制历史的落后国家,不仅要在经济上学习资本主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而且要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民主和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3)中国目前所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主要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现代化模式相对而言的。对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来说,中国特色的主要特征在于社会主义性质;对于苏联模式来说,中国特色在于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避免重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

(4)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这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但决不能照搬任何现成模式。只有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